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什么是行动思维?
2025-08-11

先动手再动脑,路就出来了。

我常在晨光微亮时步行,街口的早点摊会先把炉火点着,再去摆桌凳。火苗一跳,热气一腾,客人就来了。行动思维,说穿了也像点火:先把火点着,再慢慢加柴。许多人问,什么叫行动思维?我愿用最朴素的话回答:先做,再学;先试,再调;先迈出第一步,再决定第二步。孩子学走路,是先站、先跌,再稳;不是先把“走路原理”背熟才下地。我们成年后,却常把自己关进“先想明白再开始”的小屋,想着要把万事具备、风险清零、答案统一,才肯起身。于是日复一日,屋里越想越闷,窗外的路却愈走愈远。行动思维不拒绝思考,它拒绝拖延式的思考;它不是鲁莽,而是把思考放在行动中验证。修行讲“行住坐卧皆是道”,意思是:不等修好了才去过日子,而是在过日子里修。你若问它的气味,像清晨第一口凉水,直接、醒人;你若问它的模样,像竹子抽节,一段一段往上,稳而有力。

我也走过绕圈子的路。年轻时面对新工作,我总想先找全网最佳方案、问遍所有过来人、想象每一种失败,再拟出一个“完美计划”。计划越完美,开工越晚,等真要动手,热情已消、时机已过。后来遇到一位做木工的长者,他说:板子不是靠想象拼起来的,锯下去才知道纹理顺不顺,试一口才知道刀锋钝不钝。行动思维正是这把试锋的刀。你做一个产品,别先做十万字商业计划,不妨先做一个最小可用的样品,交到十个用户手里;你想练口语,别先把三本语法书背完,不妨明天就和一个陌生人打个两分钟招呼;你要写作,别先搜集一年素材,不妨今晚就写三百字,明天修三百字,后天再写五百字。行动思维让你把“想明白”改成“做明白”,把“可能”变成“证据”。在这条路上,反馈就是老师,时间就是考官,结果就是分数。它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无事可验。它最爱的不是宏大誓言,而是小小的日更。很多人误会行动思维是“蛮干”“瞎忙”,其实不然。蛮干是不看路,行动思维是边看边走;瞎忙是无头蝇,行动思维是小步跑。你可以慢,但要在路上;可以错,但要会改。水总是流着流着就成了河,你站着等,等不出河道。

真正的拐点,常在一次“先做再说”的尝试里悄悄发生。多年以前,我接到一件难度很高的活儿,要在一周内把一套方案落地。按以往习惯,我会先开一张大表,列出所有细节、风险、资源、流程,层层把关,层层审批,最后也许到周末只剩半成稿。那次我换了做法:第一天不写计划,只做一个能用的初稿,笨拙、粗糙但完整;第二天拿去给三个最挑剔的同伴看,让批评像雨点一样砸在稿子上;第三天按被砸出来的坑改;第四天上线试跑;第五天看数据;第六天把数据不好的段落砍掉;第七天做复盘。过程狼狈,却出奇有效。到了周末,用户留下的不是“你想得真周密”,而是“我们真的能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过去困住我的,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我把“完美的想象”当成了“真实的控制”。行动思维像把灯,照见两个误区:其一,过度设计。你以为万无一失,世界却另有节奏;其二,过度求稳。你以为稳住了,其实错过了。真正的稳,是在动中求稳:今天走半步,明天退四分之一步,后天再走半步,合起来比原地站着更稳。那一周结束时,我写下八个字送自己:以做校验,以错指路。错在哪里,路就从哪里分叉;痛在哪里,法就从哪里生出。修行人说,脚印就是经文,走过就留下章句。你只要认得自己的脚印,就不怕夜路。

明白了行动思维,才知道它不是“快”,而是“真”。真,意味着用现实来丈量思路,用结果来纠偏想法。你若想把它落地,不必另起炉灶,只需把日子里的几件小事换个顺序。先把“等有空再练”的念头,换成“每天十分钟就练”;先把“等装备齐全再开始”的念头,换成“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先把“等我想透再动手”的念头,换成“边做边问,边走边看”。你会惊讶地发现,很多困扰不是来自难题本身,而是来自“等”。等认可、等许可、等完美、等万事俱备。等到后来,火已凉,风已停,自己也不想动了。行动思维教我们把“等”换成“试”,把“怕”换成“做”,把“说”换成“证”。它也教我们及时止损:如果路是错的,别在错路上边走边找对路,先停,再找。停是为了不再空耗,找是为了不再盲目。你若担心失误,给自己安排可承受的试错边界;你若害怕丢脸,记住:脸不是用来保的,是用来洗的。洗一次,亮一层。至于节奏,别求暴起暴落,像种树:先栽、后活、再长、再修。春天看不到秋天的果,但你能看见每天的芽。行动思维把漫长的路切成一小段一小段,你只管走眼前这一段,余下的段落,会在你脚下生长。愿你在行中见道,在道中见人,在人中见己。先动手再动脑,路就出来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up),中信出版社。作者提出以最小可行产品、快速迭代、数据驱动验证假设的路径,正是行动思维在商业中的经典实践,可检索其中文版与作者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