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走不出内心的牢笼,到哪里都是囚徒
2025-08-11
人有心锁,脚步再远也难走出牢笼。
我曾在市集的喧闹声里,看见一个卖糖葫芦的老人,他面容安静,动作缓慢。人群涌动,却像与他无关。我问他为什么不去闹市中心卖,那里人更多,生意更好。他笑笑说,“我怕走得太远,看不见家门口的树。”这句话轻飘飘,却像一粒石子落进我心里。那一刻,我想起了许多人,明明外面的世界很大,却总停在熟悉的角落,害怕跨过那一步。看似安稳,其实是被一堵无形的墙困住。那墙,不是铁,不是砖,而是心里的惧怕、欲望和习惯。
人的一生里,遇到的牢笼有很多。它们不一定有锁链,但能让你走不出去。老布那样的人,被生活的旧秩序绑住,外面的自由对他反而是恐惧;诺顿那样的人,被欲望套住,即便手里握着权力,也是在走向自毁的路上;瑞德那样的人,被体制和习惯驯化,忘了自己原本的步伐;还有无数像安迪那样的人,虽然身在高墙之内,却让心先自由。现实并不总是关押人的监狱,更多时候,是我们在自己心里造了一个监狱,把自己关得严严实实。
有一次,我在山里遇到一位樵夫。他每日上山砍柴,日复一日,从不觉得枯燥。我问他为何不换一种生活,他答:“树在山上长,我就在山上活。”那语气平淡,却透着甘愿。可是我看见他眼里闪过的那一丝黯淡,像黎明前的一抹灰。他说习惯了,习惯是一种舒服的牢笼,你以为那是归宿,其实是停滞。就像井底的蛙,看着井口那一圈天,觉得自己看尽了世界。习惯会让人失去走出去的力气,就算有人递来梯子,也会觉得爬出去太麻烦,甚至害怕外面的风大雨急。
我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城里打工,每日两点一线。那段日子,钱不多,日子也单调。但我总告诉自己,等存够了钱,就去走走看看。可是钱一点点多了,我却一点也没走出去。直到有一天,我看着窗外的天发呆,忽然明白,不是没钱,不是没时间,而是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牢笼——工资稳定、房间温暖、路线熟悉——它让我不必冒险,也让我停在原地。那一刻,我像被捅破了一层纸,心里忽然生出一股力气,不愿再被困住。
顿悟往往不是一瞬间的轰鸣,而是日积月累后的决堤。有些人会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些人则要等一场失去才能警醒。老布出狱后的不适应、诺顿在欲望尽头的崩塌、瑞德被假释时的空白,都在提醒我:真正的牢笼,不是外面的墙,而是心里的枷锁。你害怕改变,你舍不得放下,你甘心困在舒适里——这些才是最难打开的锁。
安迪给了我另一种答案。他不否认困境的存在,也不消极等待奇迹。他用一点一滴的努力——帮狱警理财、为监狱争取经费、用小锤子日复一日地挖墙——让自己的内心一直朝向自由。他没有被外部环境定义自己是谁,也没有让绝望吞噬对未来的想象。他说,希望是一件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好东西是不会消失的。正因为希望,他能忍下十九年的枯燥与危险;正因为心的自由,他才能在黑暗中走到光亮。
我在生活里也学着用这种方法解开自己的锁。有时,是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不再因为别人的眼光绑住自己的脚步;有时,是主动去做一点陌生的事,让自己从习惯的轨道里偏一偏;有时,是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哪怕只是走到平时不去的街区,和陌生人聊几句。慢慢地,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能改变的生活,其实从你愿意松开手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松动。
明理之后,我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外在的自由,不会自动送到你手里;内心的自由,却能随时决定你活得宽还是窄。你不解开的,是自己对未知的恐惧,是对失去的担心,是对熟悉的依赖。当你敢承认这些锁存在,并愿意一个一个去打开,你会发现,外面的路早就在那里等你。有人说,心若无桎梏,四海皆可为家。其实更真切的,是心若无惧,哪怕困在斗室,也能活得敞亮。
所以啊,不要等风来才去张帆,不要等门开才去起步。许多时候,锁在你手上,钥匙也在你手上。解开它,你就能走出去——哪怕一步,就比昨天远了许多。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