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再遇偏爱
2025-08-11
有的人从小没被真心疼过,长大后也很难相信爱。
我见过很多人,他们的人生像是在一条平坦的路上走,可脚下却始终踩着一块冰。他们读书、工作、成家,别人看着风光,自己心里却时刻提防那冰面会裂。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候,没有遇到那份无条件的偏爱。父母或许管着他们、教着他们,却没真正放下戒心去抱一抱他们,也没在他们最脆弱时说过一句“没事,我一直在”。于是,这样的人长大后,即使有人真心待他们,也总觉得像做梦,怕一觉醒来什么都没了。就像文章里的那位来访者,男友对她百般照顾,可她不是甜在心里,而是觉得不安,觉得这份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随时会被收回。小时候缺了的那块砖,长大后再想补,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这种缺口,不是光靠逻辑能填平的。你跟她讲:“他是真心的啊,你配得上啊。”她也许点头,可心里依旧空落落的,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早就被刻上了另一行字——“你不值得”。这句话不是某一天听到的,而是无数次被忽视、被挑剔、被比较后,一点点刻下去的。父母是孩子最初的世界,如果在这个世界里,爱是有条件的、要交换的,那孩子很难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于是,等她遇到真心对她好的人时,那股被压抑多年的防御本能就会跳出来:不敢全信、不敢全交。哪怕对方做得再好,她总能找到理由怀疑——他是不是图什么?他是不是看错了我?我是不是很快就会让他失望?
可这世界上也有另一种人生。就像阿甘,他的母亲无论别人怎么说,总坚定地告诉他:你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她不否认他的缺陷,却从不让缺陷定义他。别人嘲笑,他就替他挡;别人质疑,她就据理力争。这样的母亲,把偏爱当成孩子的底气,让阿甘长成了那个无所畏惧、愿意跑向世界的傻小子。这份底气,不是天赋,而是从一次次被接纳、被支持中,一点点累积的。有了底气的人,遇到真心,会接住;没有底气的人,遇到真心,往往会先躲开。
我曾想过,缺了偏爱的人,是不是就一辈子没救?后来发现,不是的。问题在于,许多人长大后依旧在等——等父母变了心、等命运补偿、等有人无条件来爱自己。可等的过程里,他们依然用小时候学来的模式去对待别人:谨慎、怀疑、讨好、甚至先推开。这就像一个渴水的人,嘴唇干裂,可别人递来的水杯,他总要先怀疑是不是毒药。真正的转机,不是等谁来爱你,而是先允许自己,被爱一次。
我见过有人在咨询室里,一点点地学会接纳别人的关心。开始,她收到一条温暖的信息,会觉得尴尬,不知道怎么回;收到一个小礼物,会有压力,觉得必须做点什么回报。后来,她学会只说一句“谢谢”,然后感受那份被对待的温柔。再后来,她会自己开口去表达需求,不怕别人看见她的软弱。那一刻,她才第一次真正理解,偏爱不是因为你做得好,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顿悟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是在日常的小瞬间里出现的。有的人是在被朋友撑腰的时候,有的人是在爱人无条件地陪伴时,有的人是在某次自己跌倒后发现——原来即使不完美,也不会被抛弃。这一刻,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直想要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而是有一个人,就算你再糟糕,也依然站在你身边。这种体验,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力量,因为它直接改写了你心里的那行字。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看清偏爱与溺爱的差别。溺爱,是父母拿着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的人生,让孩子在舒适区里呆得太久,不会长大;偏爱,是父母在孩子面对世界时,给他一个永远的退路,让他敢于探索、敢于冒险。前者是软绳,套在孩子身上;后者是风,把孩子的船推向远方。对于那些没在童年得到偏爱的人,最重要的不是责怪过去,而是去寻找、去创造这样的关系——可能是朋友、可能是伴侣、可能是心理咨询师。因为只有真实的偏爱体验,才能一点点重塑你内在的底气。
这条路不容易,尤其是对那些从小就学会自我怀疑的人。但想想看,既然曾经的缺失能塑造今天的你,那么新的体验也一定能塑造一个更完整的你。你不需要变成别人眼中“足够好”的样子才能被偏爱,你需要的,只是先允许自己接住那份好。这样有一天,当你站在一个真心爱你的人面前,不会再急着后退,而是能笑着说:我值得,也愿意。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机械工业出版社。该书通过对话形式,深入探讨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的自由,对于理解偏爱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