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生活累,就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这句从小听到大的“正能量”,最让人抑郁
2025-08-11
别人的苦,不该成为你闭嘴的理由。
从小到大,我们常被教导,要坚强,要懂得感恩,要看看那些比自己更辛苦的人。于是,抱怨成了软弱,流泪成了丢脸,诉苦成了没有资格的奢侈。有人劝你,“觉得累就去看看凌晨四点的菜市场”;有人提醒你,“学习苦?有人想学都没机会”;有人压下你的委屈,说“别矫情,你这算什么”。这些话听起来像是“正能量”,可久而久之,它们像细小而锋利的刺,扎在你心里,让你学会咽下所有的不快,把情绪塞进最深的地方。你看似学会了承受,其实只是学会了沉默。这样的沉默,不是力量,而是压抑。
这种“攀比痛苦”的逻辑,很早就种进了我们的成长环境里。老师会用非洲饥饿的孩子、工地烈日下的农民、战乱中的人们,来对比你眼前的苦,让你觉得自己的不易微不足道。父母也会用自己曾经的辛劳,来证明你现在的抱怨是矫情。职场里,管理者会用“我当年更苦”来让员工多熬一会儿。表面上,这似乎是在激励你,但实际上,它剥夺了你表达情绪的权利,让你产生深深的羞耻感——我不该喊累,我不该掉泪,我不该诉说。羞耻感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失去了对自己情绪的信任,也失去了对他人痛苦的敏感。
真正的力量,不是忍到面无表情,而是被理解后仍愿意向前走。我记得一个故事,作者在学生时代常抱怨学习辛苦,母亲想让表哥“教育”他闭嘴,可表哥说:“学习有学习的辛苦,工作有工作的辛苦,不一样的,没法比。”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人感到自己的感受被接住了。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只听到“比你苦的人多得是”,那么等他长大后,很可能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听到别人的不易,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比较,“你有我苦吗?”这不仅让关系变得冷漠,也让世界失去了许多温度。
羞耻感的另一个可怕之处,是它让人不敢真实面对自己。孩子感到委屈,会哭会闹,释放情绪后很快恢复;成年人则要考虑“崩溃的样子会不会难看”,于是拼命克制。有人甚至问心理老师:“能不能教我一种体面的崩溃方式?”这听来既心酸又讽刺——我们活得如此用力,连难过都想控制在别人的审美里。可是情绪是水,堵得越严,压力越大。压抑久了,内耗、抑郁、倦怠感就会像霉菌一样在心里蔓延。
顿悟往往来自被真正接纳的那一刻。一个叫蕾蕾的心理咨询师曾在工作中濒临崩溃,以往她一向不敢跟父母多说,因为父母总会用别人的苦来劝她坚持。这一次,她鼓起勇气表达压力,父亲只说:“确实很辛苦,顶不住就歇一歇,别太为难自己。”短短一句,不批评,不比较,只是允许她累、允许她停下。这种被看见、被接住的感觉,像在长途跋涉中被人递了一杯温水,瞬间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史铁生瘫痪后曾暴怒、绝望,但母亲的陪伴、朋友的关心,让他慢慢恢复力量。他没有用自己的苦去压别人,而是用温柔去照亮同样受伤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在脆弱里生长出温暖。
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发现,攀比痛苦从来不能让人变强,只会让人学会否定自己和他人。真正的力量,是在允许自己的同时,也允许别人。生活的修行,并不是比谁更能忍,而是让彼此在脆弱时依然能握住一只手。你可以累,你可以难过,你可以诉说;别人的苦不该让你闭嘴,反而应该提醒你,理解比比较更重要。就像阳光照在破土而出的芽上,力量是来自温暖,而不是踩踏。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脆弱的力量》(布琳·布朗 著,中信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