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穷人占领网络,富人走入生活
2025-08-11

有些人被困在屏幕里,有些人活在山水间。

如今的生活,似乎越来越像两条分岔的路。一条通向的是虚拟的世界,那里有无尽的短视频、游戏、直播、网文和各种即时的欢愉;另一条通向的是真实的世界,那里有阳光、空气、草地、运动、旅行、面对面的交谈与眼神。越来越多的人,把全部的闲暇、快乐、情绪,甚至梦想,都安放在那小小的屏幕里,而另一些人,正一点点退出屏幕的喧嚣,把脚步放回到泥土上,把目光抬向远处的山。这样的分野,并非偶然,而是财富、空间、时间与选择权的差距在日常生活中的显影。穷人的线下空间被压缩,于是转向线上寻求慰藉;富人的线下空间宽阔,于是主动回到现实寻找滋养。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现实中的娱乐、社交、体验,几乎都需要成本:一顿饭、一张票、一程旅途,甚至一个兴趣班,都要付出金钱、时间与精力。对于收入有限的人来说,出门就是支出,社交就是花费,旅行就是透支。而线上世界的门槛几乎为零——只需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就能进入另一个热闹非凡的天地,快乐可以即时获得,而且看似几乎不用付出。于是,疲惫了一天的人们,选择蜷缩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周末窝在家里打一整天的游戏,用外卖解决三餐,在弹幕里与陌生人短暂共鸣,感受自己也在“生活”。这一切轻易而廉价,但也在悄悄夺走他们对真实世界的探索力。

而另一边,富人有更大的房子、更宽的活动范围、更灵活的时间。他们会去徒步、骑行、潜水、滑雪,会参加线下读书会、艺术展、慈善晚宴,也会亲自送孩子去兴趣班或一起旅行。他们在现实中积累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关系的深度,还有生活经验的厚度。他们的孩子从小熟悉山川河流、艺术与人文,这些记忆与感受,会在未来的选择中变成天然的资本。而这种“脱网”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阶层特权——不依赖屏幕就能获得持续的满足感。

有一天,你可能会在一段偶然的对话中突然顿悟: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其实被屏幕里的算法推着走,喜怒哀乐都在别人的设计里循环。你会意识到,线上再热闹,也是别人的主场;而真正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不是在评论区赢一场嘴仗,也不是在游戏里升一级,而是在现实世界里累积那些可见、可用、可延续的能力和资源。你还会发现,屏幕里的快乐越容易得到,现实中的日子就越容易失去滋味;沉溺于线上时间越长,越难拥有足够的“逃逸速度”去跨越阶层。

明白了这些,选择就清晰了——不是要彻底拒绝网络,而是要用自控力为自己划出边界,让线上世界为线下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你可以保留每天固定的刷屏时间,但要刻意留出更多的时段去做真实的事:哪怕是去公园走一圈,去书店坐半小时,或和朋友面对面聊一回。你要学会辨别哪种快乐是即时消耗,哪种快乐是长期积累;学会把注意力投向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和事;学会用小的线下尝试,慢慢扩大自己的现实空间。当你把更多的生活搬回线下,你就开始在心里松动那个“阶层的重力”,为自己积蓄向上的速度。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每天看了多少信息,而在于我们真实地感受过多少风、多少光、多少人的温度。屏幕里的世界很大,但它的边界是别人设定的;现实的世界也许更艰难,但它的边界,可以由你亲手推开。走出去,把脚踩在泥土上,把眼睛望向远方,那才是你和生活真正的握手。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尼古拉斯·卡尔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