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现在鸡娃已经变成一门赔本生意了……
2025-08-11
鸡娃未必能换来想要的未来。
这句话放在十几年前,很多人会摇头反驳,因为那时候的社会节奏、人才稀缺度和教育红利,还足以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一条普遍有效的路。但今天,不管是从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还是从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看,这条路的回报率正在快速下降。过去家长们相信,只要拼了命把孩子推到更高的平台,就能换来一个轻松稳定的未来,可现在,孩子即使爬到高处,也可能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鸡娃的本质,是在押注一个越来越拥挤的赛道,而赛道的终点,也许已不再通向他们想象中的繁花似锦。
曾经的黄金时代让一代父母深信,高考是一道神奇的门,推开它,就能看见更辽阔的世界。70后、80后的成功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个时候,大学生是稀缺资源,毕业即就业,社会需求巨大,工资与职位都水涨船高。于是他们自然希望下一代能复刻这种路径,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然而社会不会永远停在他们年轻时的样子。大学生的稀缺红利早已被消耗殆尽,如今一年就有上千万大学生毕业,再叠加延迟退休政策,意味着岗位的空缺减少,竞争者却越来越多。到了2035年,可能每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大学生。这是历史进程的变化,不是谁的努力可以扭转的。孩子就算千辛万苦拿到985、211的文凭,在残酷的市场面前,也可能连简历都过不了。
这不仅是学历贬值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分工变化的结果。市场才是人才筛选的真正门槛。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会只看一纸文凭,而是看能否创造价值。过去不被重视的蓝领工种,如今在很多领域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普通白领,因为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他们拥有更高的议价权。与此同时,白领岗位在经济调整中最容易被裁撤,甚至顶着光鲜学历的年轻人,也可能陷入频繁跳槽、薪资倒退的困境。换句话说,鸡娃的尽头,不一定是安稳的高台,也可能是悬空的钢丝。
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教育投入的回报率,从来不是线性递增的。当整个赛道饱和甚至过剩时,越往上卷,边际收益越低。家长们依然在用二三十年前的经验下注,却没看到赛道的规则早已改写。孩子的成长本应有多条路径可走,可家长的路径依赖让他们在一条窄道上越走越急。结果就是,家庭投入了巨量的金钱和精力,孩子却背负着越来越沉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未必换得来与投入成比例的收获。
顿悟往往是在看清局面之后才来临。与其全力鸡娃,不如先问自己:你鸡的是孩子的什么?是考试的分数,还是他面对未来的能力?是短期的名次,还是长期的生存力?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经让一些脑力工作逐步被替代,等这一代孩子大学毕业,竞争对手可能不仅是同龄人,还包括不知疲倦、不吃不睡的算法与机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所有筹码压在一纸学历上,显然是风险极大的投资。真正值得做的,是给孩子更宽的起跑线——不只是学业成绩的起跑线,还有心理承受力、身体素质、创造力、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才是未来不会轻易被取代的资本。
当你把视角转回自己,会发现鸡自己的效果往往更直接。父母的成长与格局,是家庭能给孩子的最大资产。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拓宽收入来源,为孩子储备坚实的物质基础与人脉资源,这些都比一味推着孩子刷题更有意义。一套能够穿越周期的不动产,一份能在市场上被需要的技能,一条不依赖单一途径的多元出路,都能让孩子未来的路不再孤单狭窄。甚至,有些父母会选择为孩子规划国际化的路径,通过身份、语言、跨文化经验,让孩子拥有更多元的竞争优势。这些,都是跳出鸡娃思维的可能性。
明白了这一点,父母的焦虑就会减轻很多。你会发现,鸡娃不是责任唯一的表达,鸡自己、鸡家庭的整体竞争力,才是更有效的长远投资。孩子不必非要在一条赛道上和所有人拼得你死我活,他可以有绕开的路,可以有自己的节奏。这样,即使未来的社会竞争依旧激烈,他也有底气、有空间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态不再被分数和排名牵着走,而是把重心放在真正能改变结局的地方。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原则》(Ray Dalio 著,中信出版社),书中对于系统性思维、变化趋势和个人策略选择的分析,能帮助家长和个人更清醒地规划教育与投资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