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短视频刷多了确实会影响大脑结构
2025-08-11

玩得太多,脑子真的会变笨。

这不是夸张的恐吓,而是大脑的生理反应。人活在世,最忠诚的伙伴是自己的意识,可意识的形状和锋利程度,正是由日常无数次的重复打磨出来的。我们今天所习惯的一切——用筷子吃饭、骑车过弯、对某类事物特别敏感——全都来自大脑神经回路一次次被踩出的轨迹。可一旦我们长期沉浸在短视频、碎片化信息的快感中,反复接受那种短促、刺激、无须深思的感官冲击,大脑的路径就会被重新塑造,形成习惯性浅尝辄止的模式。这并非隐喻,而是神经元的连接真的会因使用方式的不同而被加固或废弃。于是,专注、深度思考的高速路渐渐荒草丛生,而追求快感、分心跳转的小径却被铺成了柏油大道。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笨拙、注意力缺陷、对某些技能的无能,可能并非天生,而是单纯因为重复太少。象棋大师的直觉、钢琴家的指尖、老出租车司机的路线感,全都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练习,直到神经反应不再依赖有意识的推演。就像初学骑车的人需要时刻保持紧张平衡,而老手只凭身体的惯性就能拐弯;就像新司机要看“点位”才会转弯,而老司机早已把判断融入肌肉记忆。这些高效的自动驾驶能力,不是“聪明”带来的,而是“重复”带来的。而短视频的危险在于,它同样在用重复塑造大脑——只不过它塑造的是易分心、低耐性的神经模式。长久沉溺,就像每天往心灵的水面撒一把沙子,永远没有沉到底的机会。

我们常常给自己和孩子贴上标签:“我记性不好”“他数学不行”“她天生学不会乐器”。这种自我定义,是对大脑最残酷的放弃令。大脑的某些区域一旦长期不用,就会像伦敦出租车司机退休后的海马体一样萎缩。神经网络的可塑性意味着,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起点,更取决于是否持续使用。而习惯的养成,本质上是频率而不是时长的问题。想要跑步,别一开始就给自己设五公里的门槛——那是让身体和意志双双排斥的死路。先每天五分钟,哪怕轻轻跑,跑上一百天,大脑对“跑步”二字的反馈就从痛苦变成了自然。就像某位母亲接送孩子学钢琴,从不要求一小时,二十分钟就收工,坚持下来几年,孩子反而成了同龄人中为数不多还在练琴的那一个。

这一切背后的道理,其实是修行的常识:器官移植要防排异,习惯移植也要防排异。你若强行塞给自己一个新习惯,不降低难度、不增加频率,就等于逼着身体和意志产生抵抗。任何改变,想要长期存活,必须融入生活的呼吸节奏,而不是当作额外的苦刑。许多想改变的人失败,不是因为目标太小,而是因为目标太大;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努力的方式不让大脑有时间铺设新的高速路。真正的内化,是无痛,是细水长流,是让大脑在不经意间把新路径修到光滑笔直。

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发现,世界上九成的工作、技能、习惯,拼的不是天赋,而是熟练度。除去少数前沿科研需要超凡的悟性,大多数事情只要入了门,不断重复,大脑就会帮你优化到近乎本能。你所羡慕的高手,其实也是在某条路上走得足够久,久到那条路成了他们身体和意识的一部分。反之,如果你每天的重复是沉迷短视频的跳跃快感,那大脑就会帮你成为一个在生活中也只能短促跳跃、无法专注的人。修行者的眼光看,这就是因果——你给大脑什么因,大脑就回你什么果。

所以,若你真想改变,无论是学一门技艺,养一个习惯,还是重塑生活节奏,请先从频率开始,再谈强度。给自己留点余地,让变化有机地生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你会发现,当习惯的根须扎进生活的土壤,它会自己长出枝叶,甚至开花结果。到那时,你不仅换了一条路,更换了一颗大脑。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掌控习惯》(詹姆斯·克利尔 著,译林出版社),书中以神经科学与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详述了如何用小的习惯改变塑造持久的自我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