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凌晨视频流出: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视野和习惯的较量
2025-08-11
有些人走得快,是因为他们走得久。
深夜的校园,走廊灯光昏黄,咖啡香气还带着一点苦意飘荡。浙江大学的学生们,有的趴在书桌上闭眼片刻,有的正埋头在电脑前敲着程序。保安催促他们回宿舍,他们却换个地方继续学习。这样的场景,不是偶然的一晚,而是习以为常的节奏。人和人的差距,很多时候,并不是天赋和运气的对比,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的不同。在他们的生活里,时间的刻度不是由下课铃和晚安来划分的,而是由一页页读过的书、一次次讨论的碰撞、一段段专注的沉默所刻下的。
而在另外一些校园,夜晚的灯光来自游戏画面,清晨的课堂成了补觉的场所。老师费尽心力安排课程,甚至将重点直接告诉学生,可考试依旧惨不忍睹。这不是单纯的智力差距,而是习惯早已站在不同的方向上,朝着不同的远方前行。一个习惯主动吸收、不断求知的人,自然会看见更远的地平线;一个习惯等待、被动接受的人,即便站在同一片土地上,也可能只看见眼前的几步路。
我曾听人说,名校之所以名,不仅是因为它有更好的图书馆、更先进的实验室,而是因为它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彼此砥砺的人。你周围的人在不断前行时,你自然也会跟着快步走。那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像风推着船一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驶向更远的海面。读书、见人,正是这股力量的两个源头。书籍让人穿越时空,见识古今之思;而与牛人相遇,更像一面镜子,让你看见自己未曾注意的潜力和不足。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主持人白岩松去内蒙古一所高校讲座,学生们挤破了门想听一场分享。而在北大,一周的活动就能顶上那所高校十年的总和。这样的差距,不是靠几场突击的努力能弥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不只是风景更高更远,更是让你学会用他们的眼睛去衡量世界。普通人可能从未想过的问题,在那里是茶余饭后的讨论;别人可能不敢想的可能性,在那里是有人正在实践的计划。眼界一旦被拉开,再缩回去是很难的。
而更深层的力量,在于习惯。清华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陌生的软件,不会抱怨难,也不会等人教,而是自己查资料、熬夜钻研,直到掌握为止。没有人监督,没有人奖励,只有自己对自己交代的责任感。这种习惯,一旦种下,就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芽。当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任务,他们不会下意识逃避,而是像在校园里那样,静下心来攻克它。
我认识一位人大毕业的年轻人,刚入职时工资就比老员工高。有人不服,他也不解释,只是安静做事。他观察天气与空调销量的关系,记录数据整整一年,最后做出了预测模型,让部门业绩翻倍。优秀,并不是一时的闪光,而是无数天里一点一滴的累积,成为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顿悟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的差距不是资源,而是面对资源的心态。名校的学生也并非天生站在高地,而是习惯了主动走向更远的地方。当一个人持续读书,他的心中会长出地图;当一个人持续与优秀的人交往,他的地图上就会出现更多的方向和路标。久而久之,他不再被环境牵着走,而是能自己选择要去的地方。
所以,视野和习惯,是命运的暗线。它们不张扬,不喧闹,却默默地在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努力中织成你未来的样子。你或许无法立即改变起点,但可以从今天开始,调正脚步,让自己走向更广的天地。起初这条路可能寂寞,甚至会有些艰难,可当你习惯了走在这里,习惯了在别人停下的时候继续前行,你就会发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风景,正在一点一点走近你。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逼自己一把”,不是为了迎合谁的标准,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曾经想象过的未来。那未来里,你的眼睛比现在更亮,你的脚步比现在更稳,你的心比现在更自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