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讨坏型人格”,反而更受欢迎?
2025-08-11

有些人不讨好别人,反而更受欢迎。

人活在世上,从小就被教着要懂事,要礼让,要把好处让给别人。于是我们学会了忍着不说心里的话,学会了把别人的事放在自己前面,学会了怕别人不高兴,就先委屈自己。可是,当我们长久地这么活着,心里那口气总有一天会憋得喘不过来。就像一棵树,如果一直被修剪枝叶,最后连伸向阳光的勇气都失去了。可是,你也许会发现,那些不太会委屈自己、不怕拒绝别人、敢说“不”的人,反而更自在,更有人缘。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运气好,而是他们保留了内心的一种力量——心理学里叫“攻击性”,但它的真意,并不是伤人,而是护己。

在生活里,所谓的“讨坏型人格”并不是真的坏,而是敢把自己的感受、需要放在第一位。面对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会说“不”;面对不想做的事,他们会拒绝;面对不尊重的对待,他们会维护自己。这种力量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有了底气,也让他们在生命的路上走得更直、更稳。可是,大多数人从小被剥夺了这种力量。家长、老师、长辈会告诉你,要大度、要忍让、要先考虑别人。于是,“我想要”“我不要”变成了不礼貌、不懂事的标签。渐渐地,我们学会了压抑那个会反抗的自己。

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小是人见人夸的“乖孩子”。她几乎从不顶嘴,从不拒绝,总是配合父母、同学、同事的需要。可等她长大后,发现自己总是在做不想做的事,答应不想答应的请求,连生活轨迹都像是别人替她写的。直到有一次,她鼓起勇气拒绝了朋友的不合理要求,心里那种畅快让她惊讶。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也有力量去保护自己,而这种力量一直被藏在心底。

可是,要走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害怕冲突,害怕被人讨厌。我们总以为,只要不去冒犯别人,关系就能稳固。可事实是,真正的关系是能容纳真实的,不需要你一直讨好维持。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别人不会走,而是你有能力承受他们的离开。

有些人从小的经历,让他们在潜意识里害怕释放攻击性。比如,当你小时候试图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被大人批评“你要让着弟弟”,你就会在心里刻下一个信念:只要你保护自己,就会失去爱。这种信念让人小心翼翼,避免冲突,甚至不敢靠近真正的亲密。你以为这是善良,其实是害怕。你避开了攻击性,也顺带避开了深刻的爱与连接。

如果没有攻击性,你也很难拥有真正的爱。因为爱需要真实,真实就意味着你可能会有冲突,会说“不”,会暴露自己的边界。那些总是隐忍的人,看似平和,心里却积着怨气,久而久之可能变得冷漠、疏远甚至愤世嫉俗。攻击性是一种能量,当它被压下去,就会转化成别的模样——不是健康的温柔,而是无力感、嫉妒、甚至自我否定。

所以,要想变得强大平和,你得先找回攻击性。这不是要你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学会在需要的时候,保护自己,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像一把剑,你有它,不是为了乱砍,而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能护住你身后的家园。一个会用剑的人,不会轻易出鞘,但他有底气走在任何地方,不怕风雨。

找回攻击性,可以从三件事开始。第一,接受自己可能会被讨厌。学会在别人的评价中活下来,不被它左右。第二,从小事开始练习拒绝和表达真实想法,把这种力量用在推动自己成长上。第三,在关系中尝试展现真实的自己,即使有冲突,也用它去磨合、去建立真正的信任。你会发现,那些原本让你害怕的情境,其实没那么可怕。

慢慢地,你会变得不再那么怕别人的眼光,不再那么怕“失去”。你会发现,真实的自己比你想象的更受欢迎。因为人们会感受到你的底气和边界,而这样的安全感是会传递的。你也会开始喜欢自己,因为你终于允许自己活得不那么委屈。

乔登·彼得森说:“一个人必须变得危险,因为软弱的人无法承受生命的悲剧。”生活不是平坦的路,它有风雪,有荆棘,有人会试图踩到你身上。如果你没有一点锋芒,就很难保护自己的自由。可锋芒不等于残忍,真正的强者,是能收能放,有能力却不乱用的人。

当你能释放、也能收回攻击性,你就会明白,人生并没有保证圆满,但你可以保证自己不丢失。你会接受限制,面对冲突,也会有能力跨过去。你会发现,自己能同时爱自己,也能爱别人。那种爱,不是害怕失去的依赖,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接纳。

这时,你才真正开始活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卡伦·霍妮著,心理学大师关于自我实现与内在冲突的经典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