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过人之处:遇事不逃避,凡事多思考,做事有章法
2025-08-11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不是天生厉害,而是懂得如何对待每一件事。
毛泽东的伟大,从远处看像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但走近细看,他的某些做事方式却是普通人也能学到、用到的。他之所以能在风云激荡的年代立于不败,不仅因为天赋和胆识,还因为他养成了三种习惯:遇事不逃避,凡事多思考,做事有章法。这三点听起来朴素到几乎像老生常谈,但正因如此,多数人只“知道”却做不到。毛泽东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一生都在实践它们,把它们从道理变成骨子里的本能。
想象一个普通人遇到困难的场景——一堆工作压来,第一反应是烦躁;责任落在自己身上,第一念头是推开;局面复杂难懂,心里发怵想拖延。逃避是人的天性,是内心保护自己的本能,但它也让人错过了成长的机会。毛泽东年轻时同样有过这样的心理,可他会主动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比如在狂风中登山,在暴雨中行走,在江河里“中流击水”,在长途跋涉中与陌生人周旋。这些举动,不是为了表演,而是用极端的环境逼迫自己习惯直面不适,练就了遇事不慌的心性。他懂得,如果逃避一次,就可能永远被同样的恐惧困住;反过来,直面一次,下一次就多了几分底气。
这种面对的勇气,在他早年的一次护城行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溃败的军队逼近长沙,学校打算带学生撤离,毛泽东却主张留下自守。他看透了溃军的虚弱心理,组织学生假装军力充足,用鞭炮声和枪声吓退敌人,化解了危机。这里没有匹夫之勇的莽撞,有的是建立在判断和胆识上的果断。遇事不逃避,不只是硬着头皮顶上去,而是敢于面对、善于面对,把握住主动权。
然而,只会硬顶是不够的。毛泽东的第二个习惯是凡事多思考,尤其是深度思考。在四渡赤水的战役中,3万红军面对40万敌军,换作常人恐怕早已束手无策。但毛泽东用灵活机动的战法,把敌人耍得团团转。这不是单纯的运气,而是基于情报、地形、敌我心理等多重信息反复推演得出的方案。所谓深度思考,就是在已知条件下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不满足于表面答案。毛泽东的思考是全局的、系统的,他能把看似无解的局面,化成一次次反击的机会。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在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先去做,再去想,边做边想,不断修正。
第三个习惯,是做事有章法。章法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复杂的现实中保持条理,把混乱变成有序。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不会停留在听说和猜测,而是亲自走到田间地头,访贫问苦,记录详实的数据和现象,再加以分析。《寻乌调查》八万多字,涵盖经济、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没有一句空话,这样的材料才能成为可靠的决策依据。章法还体现在战场指挥上,哪怕战术再巧妙,如果部署混乱、沟通不畅,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毛泽东的章法,是先摸清全局,再分步推进,快而不乱,灵活而有度。
顿悟在于,这三点其实是一条链条:遇事不逃避,是让你有机会进入问题;凡事多思考,是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做事有章法,是让解决真正落地。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敢面对而不去想,容易陷入盲干;只会想而不敢面对,就停在原地;有了面对和思考,却做事杂乱无章,最终也难成气候。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却总做不成事,因为他们的链条断在了某一环。
明理之后,你会发现,这套方法并不是只能在宏大场景中使用,它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不会因为你退缩而自动消失;工作的瓶颈,不会因为你抱怨而自行突破。学毛泽东,不是要复制他的每一步,而是把这三点变成自己的习惯:勇于直面问题,耐心思考全局,条理推进执行。长久坚持,它们会变成你应对人生风雨的底气,让你在任何境地都能找到出路。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实践论》毛泽东 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