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去以色列待了一周后,我终于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
2025-08-11

很多人累得不行,其实是被自己的习惯和面子绑住了。

这一趟去以色列,看似只是一次短暂的出行,却像是一面镜子,把我们的日常映照得格外清楚。刚到那片土地时,第一眼的感受很平实:食物简单,房子朴素,街上鲜见奢侈品广告,车子也多是耐用型的日韩品牌。人们吃地中海饮食,穿着各随其便,生活里没有那么多要向别人展示的华丽。这样的简单,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条件,而是因为他们不觉得复杂才算精彩。他们的心力,多半花在学习、创造、讨论和梦想上,而不是忙着在饭桌、酒杯、牌面和面子上做文章。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的辛苦,其实不是生活的本质要求,而是被自设的枷锁压得透不过气。

在以色列人家做客时,看到墙边整面都是书,听主人说这里的人均每年读六十本书,而我们才不到五本。想想看,一个民族,如果把时间交给阅读和思考,它自然会在文化、科学、技术上走得更远。当地的孩子,从小被母亲问的不是“今天得了几分”,而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这背后是一种价值观——敢于质疑、习惯讨论、不怕冲突。他们不认为争论会伤感情,反而觉得回避争论才是对关系的忽视。这与我们习惯的“求同、和气、避免冲突”大相径庭。也正因为这种思维,他们能在一个沙漠之国,硬生生开出科技创新的花。

走访了大学、企业、创新中心和历史遗址,发现以色列人看重的是两种思维:求异和求质。求异,就是不怕与众不同,哪怕九个人意见一致,第十个人也要找出可能的漏洞;求质,就是绕开花哨的表象,直接触碰事物的根本。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我们许多人缺乏的。我们习惯用面子衡量成功,用应酬换取关系,用官样话维持秩序,却因此牺牲了灵活、创造和自由。很多企业家同行感叹,以色列人看起来活得轻松,但其实他们承受着边境冲突、资源短缺的现实压力,区别在于,他们的辛苦都用在往前走的地方,而我们有时把力气浪费在原地打转。

真正让我有所触动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由感。那是一种不被形式束缚、不被虚荣驱动、不被权威吓倒的力量。正因如此,他们敢“Dream Big”,敢于去想别人没想过的,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佩雷斯说,如果他犯过什么错误,就是梦想还不够远大。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只是很忙;我们以为自己很辛苦,其实只是很执着于守着那一套自己编织的安全网。我们担心冲突,害怕被否定,不敢显得不同,不舍得放掉面子,最终换来的是一份疲惫而有限的生活。

看清这一点,其实是顿悟的开始。生活的辛苦,有一部分无法避免,那是生存的必修课;但另一部分,却是可以减轻的,那是源于观念和习惯的枷锁。酒桌可以少去,因为它耗掉的不是酒,而是时间与清醒;面子可以少顾,因为它装不满肚子,也填不实人生;官气可以少一点,因为等级压下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去掉这些累赘,不是为了变得散漫,而是为了腾出更多的力气和时间,把眼光放远,把心思放在真正想做的事上。

当你开始习惯提出问题,而不是急着找标准答案;当你敢于在九个人一致时,提出第十种可能;当你不再用别人的眼光丈量自己的价值,也不必用虚荣去证明存在感,你的辛苦就会更有意义,你的努力就会更接近想要的方向。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日常里一次次的选择——选择真实而非虚饰,选择探索而非随众,选择去向广阔而非困守一隅。

很多人说,中国人活得累,是因为环境如此。但以色列的例子提醒我们,环境有苦,但人的心态和习惯,可以让苦变成燃料,也可以让它变成负担。你可以继续在面子和形式里奔波,也可以学会在简单和专注中,走得轻盈。前者让你一生都在证明自己,后者让你一生都在成就自己。选择哪一条路,全在你手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丹·塞诺、索尔·辛格著,中信出版社出版,深度解析以色列创新与生存智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