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滑板天才陈烨亚运夺冠后,我连夜退掉了儿子的5个兴趣班
2025-08-11
热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屏幕上,十五岁的陈烨在滑板碗池里腾空、旋转、落地,像一只自由的鸟,不带一点犹豫与畏惧。他的动作不仅赢下了金牌,更像是给无数父母的心里重重敲了一下——原来热爱可以长出这样的力量。看着他,我不由想到自己孩子的日常:一个个兴趣班排满了日程,从钢琴到编程,从绘画到书法,像给树枝上挂满各种标签,期待它们总有一片能开花。可现实是,他学得不温不火,不拒绝,也不上心。那一刻,我开始问自己:我是在帮他找到热爱,还是在用自己的焦虑替他选择未来?
陈烨的故事,让答案渐渐清晰。他的起点只是商场里的一次试滑,父亲没有立刻给出昂贵的滑板,而是用“你想玩的时候我就带你来”来观察热度,用一个月的坚持换来一块属于自己的板,用半年的守候换来全力的支持。父亲甚至租下店铺,学着当教练,自己动手建碗池,从二百多平到九百平,把陪伴和投入化成儿子成长的土壤。这不是随手的投入,而是耐心和笃定——不是因为滑板能考级、能加分,而是因为他看见了孩子眼里的光,并愿意守护它。相比之下,我为孩子做的,不过是付了钱、报了名,然后等待结果。热爱的火种,没有被我用心照料,自然不会长成参天的树。
顿悟往往是在反观中生出。我想起无数父母,包括过去的自己,总喜欢用“有没有用”来衡量孩子的选择。音乐,要是能成艺术生才算有意义;运动,要是能加分才值得坚持;写作,要是能得奖才被认可。于是,孩子的世界被不断缩窄,心中那点自发的好奇和探索,被一遍遍压下去。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被逼出来的,而是被唤醒的——当他喜欢一个东西,开始主动钻研、反复尝试、渴望进步时,所谓自律和坚持,就像是从心底长出来的根,不用鞭策,也会向着阳光生长。父母能做的,就是用方法让这份喜欢长久,让它在鼓励中得到反馈,在松弛中有呼吸的空间。
我终于明白,一个孩子终其一生,是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替代;可以提供机会,但不能塞满路。最好的陪伴,是在他望向某个方向时,帮他照亮那条路,而不是拉着他去你觉得更安全的地方。那天夜里,我退掉了儿子五个兴趣班,不是放弃他,而是放下我自己的焦虑。我愿意用更多时间去看他真正投入的瞬间,去发现他眼里的光,并学会像陈烨的父亲那样,哪怕它暂时看起来“无用”,也倾尽全力去守护。热爱不是捷径,但它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更稳,也走得更快乐。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养育的觉醒》作者:[美] 希瑟·舒梅克,机械工业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