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被解雇,40年冷板凳,一个屠夫的女儿65岁终获诺奖:定力,决定一个人最终能走多远
2025-08-11
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定力。
世间的路,有的宽阔平坦,有的满是荆棘。大多数人会在前半段就因为艰难而折返,只有少数人会咬着牙一直走到尽头。卡塔琳·卡里科的故事,就是这样的路。她出生在一个匈牙利小镇,父亲是屠夫,她却从小立志做科学家。在那个时代,信使RNA不过是冷门到几乎没人提的研究方向,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觉得那是一条死路。可她就像在荒漠里认准了一口井,即使四周的人都说“那里没有水”,她还是一镐一镐地挖下去。被三次解雇、降职、拒绝无数次申请,她依旧每天六点到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把别人眼中的困境,当作自己日子的日常。
她的坚持并非没有代价。带着年幼的女儿去美国时,她口袋里只有900英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室间来回漂泊,她被当成烫手山芋一样转来转去;被降职降薪时,她还在与癌症抗争。换作常人,早就会想——值得吗?可她心里有一个笃定的声音:这是她一生要做的事。即使收入多年不超过六万美元,即使换算下来每小时工资只有一美元,她也不愿停下手中的实验。那是她的乐趣,她的信念,也是她的“星光”。很多人活在世上,总是先盘算投入与产出,一旦发现效率低就抽身离开,可真正能走到极致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能在无人看好、无人喝彩的日子里,依然能坐冷板凳的人。
这样的心境,听起来像苦行,但内里却是一种自由。因为当一个人不再依赖外界的掌声来支撑自己时,他就不会被外界的否定击倒。卡里科的坚持,最终等到了命运的回响。1997年,她在复印机旁遇到魏斯曼,从此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资金支持。二十多年后,新冠疫情让mRNA疫苗一举成名,她也从幕后的孤独研究者,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家。65岁,她捧起诺贝尔奖奖杯,那一刻的荣光,背后是40年无人问津的寂寞岁月。
顿悟往往不在成功的那一刻,而在回望来路时才显得清晰。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过程,与卡里科何其相似——多年潜心研究,无数次失败,没人知道她在做什么,也没人认为她能成事。但她说:“不要去追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种草的人不着急,因为她知道,总有一天,草会长成可以吸引千军万马的绿洲。定力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不依赖当下的收成,而是专注于耕耘本身。
所以,定力并不是忍耐,而是内心笃定。它能让你在一地鸡毛的日子里,不忘抬头看星空;在现实的泥泞里,不怕把鞋子踩脏;在一次次的否定面前,依旧能够说“我再试一次”。世上很多人输的不是能力,而是耗尽了心力——在该坚持的地方放弃,在该忍耐的地方急躁。卡里科、屠呦呦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资格等来热闹;肯在黑暗里点灯的人,才能在黎明到来时看清自己走的每一步。
如果你正处在孤独的坚持中,请记得,路的尽头未必是鲜花,但走到尽头的你,一定会是另一个自己。你或许不会成为诺奖得主,但你会成为一个在自己的人生里,不留遗憾的人。那时你会明白,定力,不仅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也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得多稳。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安吉拉·达克沃斯著,讲述为何热情与毅力比天赋更能决定人生高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