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哈佛穷小子的20年:决定人生的究竟是什么?
2025-08-11
决定人生方向的不是起点,而是你愿意把自己推到多深的谷底再爬上来。
在这个看似多选择的世界里,人们常常误以为决定人生的,是天赋、是家境、是运气。可走近Jonny Kim的二十年,你会发现,他的起点并不美好,甚至用烂牌来形容也不为过。童年里是酗酒家暴的父亲、孤立无援的校园生活、内向自卑的性格和随时可能被嘲笑的身份标签。16岁的那一晚,父亲倒在血泊中,家庭彻底崩塌,他的人生像被猛然推到悬崖边。很多人在这样的境遇里,会掉落下去,任命运吞噬自己;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回避、不绕行,直直地跳入最难走的谷底。
他没有走母亲希望的那条平稳上大学的路,而是选择去海豹突击队——全球最残酷的军事训练之一。那里,寒夜的海浪会一次次把人浸入冷得发颤的深处,睡眠被剥夺到只剩下本能。别人劝他退一步,先走轻松的军校路线,他偏偏拒绝,从最低的位置开始向上爬。成了海豹队员,他又亲历了战场的血与火,看着战友因救治不及时死在眼前。那一刻,他的目标再次转向——从持枪到持听诊器,发誓要救更多人的命。于是25岁,他用三年完成四年全日制的数学本科学业,接着四年读完哈佛医学院,在停车场开罚单补贴家用,凌晨三点半起床锻炼、学习、带孩子。
等到他已经是顶尖医院的医生时,他又一次放弃舒适和高薪,把自己推回零起点,去竞争NASA宇航员的名额。18000人选17人,他入选了。新的训练让他学习太空行走、机器人技术、飞行和俄语,几百个小时的飞行训练让他同时拿下海军飞行员和飞行外科医生的双重身份。每一次看似华丽的跃迁,背后都是他主动切断退路,把自己逼到必须成长的位置。
顿悟在于,他的故事并不是苦难造就了英雄,而是他拒绝让苦难定义自己。一个人的起点可以极差,但你可以选择不让它成为绳索,而是用它当作攀爬的支点。每次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都刻意舍弃那条安全的路,跳进最不确定、最耗力、最容易被打倒的地方,然后在里面摸爬滚打、咬牙前行。这样的习惯,磨掉了惧怕,锻造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也让他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很多人看似一直在努力,其实只是反复在熟悉的舒适区里奔忙,消耗着力气,却没走远一步。
所以,决定人生的不是一次成败,不是一次幸运的机会,而是你能否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放在真实的挑战中,不装不躲,直面高压、寒冷、疲惫和孤独。当你足够多次在谷底站起来,你会发现,高处不是一个突然的跃升,而是一次次爬出来的结果。那时的你,不管面对多高的山、多黑的夜,心里都会有底,因为你知道自己走过更难的路,熬过更冷的风。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安吉拉·达克沃斯著)——深入探讨为什么毅力与热情,比天赋更能塑造一个人的长期成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