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又创造了一个历史
2025-08-11
人这一生,赢得了掌声,也要学会承受沉默。
刘翔的故事,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上游是闪光的水花,中游是汹涌的波涛,下游是缓缓的归流。2004年的雅典,他以黄种人前所未有的速度冲过终点线,改写了世界田径的历史;2006年,他站上世界纪录牌,笑容像阳光一样炽烈;2007年,他成为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纪录三冠于一身的飞人。那时,刘翔是全民的骄傲,是人们心中不会跌落的星。机场的接机队伍挤满几里路,广告牌、电视、杂志封面无处不见他的身影。人们喜欢他,不仅因为他跑得快,更因为他让大家看到了黄种人在世界田径舞台上的可能。可命运从不承诺永远的春天,盛夏之后,总有风雨。2008年鸟巢的退赛,2012年伦敦的摔倒,他用背影向世界告别的那一刻,镁光灯转向了质疑和嘲讽。人群曾高高举起他,也能毫不犹豫地将他推下神坛。
荣耀与辱骂像冰与火一样交替燃烧。雅典的辉煌还在记忆里闪动,北京的退场已让无数人口诛笔伐。“断腿也该爬到终点”的冷言,淹没了关于伤病的真相——在那之前,他的跟腱已经失去弹性,带伤硬撑,换来的可能是终身残疾。伦敦的摔倒,是跟腱彻底断裂后的坚持,他用单脚跳到终点,亲吻栏架,那是一种对青春的告别,也是对热爱的最后致敬。可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另一场失败。他们只记得两次退赛,却忘了48次世界赛事中的36金、6银、3铜,忘了他曾是亚洲田径史上的唯一纪录保持者。造神与毁神之间,只隔着一层脆薄的期待。人们希望他永远无所不能,却忘了,他首先是个血肉之躯。许多看客,并非真正爱体育,他们爱的是自己借由运动员的胜利来感受的虚荣。当“我喜欢的运动员赢了”变成“我赢了”,他们也就无法接受“我输了”——于是有人愤怒,有人转身,有人落井下石。
真正的顿悟,是当热闹散尽,刘翔选择了沉默。他不再回应,也不去解释。退役后,他回到学校读书,参加公益,偶尔跑马拉松。面对后来频频涌入的“欠你一句对不起”,他只是笑笑:“真没事,人都会成长。”这是长年修炼出的平静,是明白了有些误解永远无法说清的淡然。运动员的价值,不该只用最后一场比赛来衡量。人生本就是高峰与低谷交替,顺境不迷失,逆境不崩塌,才是难得的底色。刘翔的飞翔,带着速度的美感;刘翔的跌倒,藏着忍痛的尊严。许多人只看见飞翔的高度,却忽略了跌倒后的起身。真正的勇敢,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失败后依旧怀抱热爱。
理解这一层道理,我们也许能放过那些从神坛走下的人。英雄终将老去,传奇也有谢幕的一刻,但精神可以代代传递。人生的长跑,不在于一时的领先,而在于一路的坚持与自知。刘翔曾说,自己永远停留在21岁——那是他最纯粹奔跑的年纪,也是梦想与现实第一次重叠的时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会有属于自己的“21岁”,可能是一段成就,也可能是一种状态,不必执着于留住它,而是要在离开之后,仍能带着那份热情走下去。看清人群的掌声有时是潮水,有时是风暴,心中自有定力,才能不因一时的高低起落而失了方向。赢得了掌声,也能承受沉默,这才是人生最稳的姿态。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人生不过如此》,李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6337569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