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被雪藏了5年,这部国产电影讲透了:压抑,是如何遗传的
2025-08-11

人心里的压抑,会像河水一样悄悄流向下一代。

李玩的故事,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同的是,有的人是在电影里看到它,有的人是在自己的童年里走过一遍。被大人替你决定爱好,被权威要求忍耐,被生活一次次推着让你放弃自己——这种过程,就像是在削一块原本棱角分明的石头,直到它变得圆滑、安静、不再锋利。可是石头的纹路还在,里面那些曾经想要奔跑的力量,只是被埋得很深。这是一种很隐蔽的驯化,表面上是在教你懂事、适应社会,其实是在教你放弃表达和选择。很多父母并不是故意要伤孩子,他们只是把自己习惯的生存方式——隐忍、服从、压抑——交给了下一代。他们也曾想自由,也曾有过热烈的愿望,但生活让他们收起了这些愿望,慢慢相信“不忍就过不去”,于是,他们用爱包裹着这种信念,传下去。

长大的人回望童年,会发现很多“第一次低头”的时刻都很相似:第一次忍着委屈道歉、第一次违心地答应、第一次吞下不喜欢的东西、第一次假装无所谓。那时候你可能不懂,只觉得那是长大的代价,可时间久了,你发现自己在面对不公平时下意识地沉默,在面对喜欢的事物时犹豫着要不要去追。父母的那些选择,像看不见的影子,一直跟着你。他们说“这就是社会”,你就真的以为,生活的全部就是如此。

然而这条路径并非必然。世界上也有父母,把自己活得鲜活当成对孩子的馈赠。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兴趣,保留自己的爱好,不用孩子来补偿自己的遗憾,所以他们能在孩子面前保护并鼓励他的好奇心。这样的父母,不会用“为了你好”来压制,而是用“你觉得怎样”来引导。孩子在这样的土壤里长大,知道自己可以尝试,可以犯错,可以拒绝。最重要的是,他会知道——生命值得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我曾经遇到一个姑娘,她和姚姚一样,父母从小教她忍耐。后来她有机会换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却不敢告诉家人,因为她知道,这会破坏父母口中的“体面”。她恋爱时总下意识衡量对方的条件,不是因为她现实,而是因为她从小就被灌输“感情也要算账”。她说自己很羡慕那些敢说“不”的人,因为她已经分不清,那个说话的人到底是自己,还是父母的影子。很多人以为,这是性格,其实这是被遗传的压抑。

有时候我想,真正的成长不是会忍,而是敢于做自己。忍是一种技能,适当的时候能用,但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一个人如果总是用压抑换取和平,他会习惯把冲动、好奇、甚至愤怒都锁起来,最后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释放自我,并不是任性,而是诚实面对内心的感受,允许自己选择、表达、拒绝。父母如果能先活出这样的姿态,孩子自然会学到。

顿悟往往在细微处发生。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男孩拒绝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母亲没有逼他,而是笑着说:“那就不吃,我们回家做你喜欢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孩子未来一定知道,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这不是溺爱,这是在教孩子与自己保持连接——这根线一旦不断,他就不会轻易被别人改变轨道。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就是在成长中把这根线丢掉了。

所以,压抑会遗传,但释放也会遗传。你把自己活得越真诚,孩子就越容易学会忠于自己。反之,你用压抑换来的生存方式,也会在孩子的骨子里生根。电影《狗十三》让人心疼,不只是因为李玩的遭遇,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太多熟悉的影子——那个被要求“懂事”的孩子,后来真的长成了一个不敢为自己说话的大人。

一个人的命运里,压抑和自由都是种子。父母种什么,孩子就会先发芽哪一种。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命运。即便过去被驯化,我们依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里,重新种下一颗自由的种子——从承认自己的感受开始,从哪怕一次小小的“不”开始。父母未必能立刻改变,但当你开始活得真实,下一代就会看到另一种可能。

忠于自己,不是叛逆,而是回家。回到那个没被驯化的自己,回到那个敢哭、敢笑、敢爱、敢拒绝的自己。生命的厚度,不在于你忍了多少,而在于你释放了多少。你越敢活成自己,压抑的遗传链条就越可能在你这里断开。到那时,你不只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在为下一代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知道,生活不必一直低头。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著,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 9787547023052。书中探讨了自律、爱与成长的关系,对理解压抑与自我释放的平衡有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