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3位教授,曝光减负十年现状:那些中产以上的父母,都在疯狂割肉
2025-08-11
想让孩子少受点苦,靠堵路是没用的。
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像一阵又一阵的风,从课业到补习班,从应试到素质教育,总是带来一丝希望,又留下一地叹息。北大三位教授的研究,用数据刺破了温柔的幻想——十年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机会下降、学习时间减少;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概率反而上升,教育支出飙升,学习时间增加。表面上“减”了,实际上却是把低收入家庭孩子的书桌空出来,把高收入家庭孩子的课表塞得更满。减负并未抚平差距,反而像一只无形的手,把阶层的鸿沟再挖深一些。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考试依旧是选拔的通道,资源依旧集中在有限的好学校里,竞争的门槛没降,只是换了形态。补习机构关了门,家庭教师、私教、一对一海外课程接着涌上来。法国的例子令人艳羡——普遍的大学入学机会、多数孩子无需补课、教育压力相对温和——但这背后是高福利、低人口和厚积的经济底子。印度的例子则令人心惊——穷人拼命作弊,中产拼命补课,科塔的补习工厂每天上演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现实,而被淘汰的,多数是最底层的孩子。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后却都有一个共通点:只要上升的通道窄而陡,家长和孩子就不会停下脚步。
真正的顿悟,往往在比较中生长。中国的高考,其公平性在世界范围内依然难能可贵——尽管城乡、区域、家庭的资源差异依旧存在,但至少规则清晰,努力与结果之间还有一条可见的路径。比起印度那样的“地狱开局”,比起法国精英大学那道难以翻越的阶层门槛,我们依旧保留着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可能。但可能不是永恒的。若学校教的与考试考的严重脱节,若教师被行政任务牵绊、教学本职外包给家长,若职业前景依旧悬殊到让人不敢选择兴趣……那么,即便形式上堵住了补课之路,内卷的压力也会在别处悄然积聚。
明理之后,便知道减负真正的方向不该只是削弱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拓宽未来的道路。教育的公平,不只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更是毕业后生活质量的均衡。当努力工作的人,无论是木匠、医生还是程序员,都能在收入与尊严上差距不大,家长才会真正放下心来,让孩子自由地学习与生活。那时,不必靠补课去争那万分之一的机会,不必牺牲童年去赌一场未来。减负,才不只是纸面上的词,而是生在每个孩子日常里的轻松与安稳。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全球教育观察:比较与反思》郭华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3225138)——本书基于多国教育案例分析,探讨不同体制下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