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犟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报
2025-08-11
孩子愿意和你犟,是他还相信你会听他。
家里有个太犟的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烦、累、气,总想着怎么让他服软、听话。可是在修行的眼光里,这份犟里藏着生命的火种——那是孩子对自我边界的守护,也是对父母的信赖。他敢在你面前据理力争,意味着他觉得你足够重要,觉得你能听见他真正的声音。若有一天,他不再争不再犟,或许不是变懂事了,而是已经在心里悄悄关上了门。
世间的父母,总有一颗想保护孩子的心,怕他受冻、怕他吃亏、怕他走弯路。于是,我们忍不住要去替他决定衣服的厚薄、朋友的选择、甚至人生的方向。孩子却偏偏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我不冷,我要试试;我不喜欢这样,我想换一条路。看似顶嘴,实则是生命本能的伸展。春天的柳枝若被硬生生掰直,它不会更好看,只会折断。同样,孩子的犟,不是为了和你作对,而是为了在你面前证明他是一个独立的“我”。
有些孩子,从不犟,从不争,他们把大人的安排全都接纳,甚至提前懂事地照顾父母的情绪。父母表面欣慰,背后却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他是在用极大的力气压抑自己。那些不说“不”的孩子,往往学会了把所有的不满、愤怒、委屈,反咬回自己的心里,化作自我攻击。你以为他温顺安静,其实他只是习惯了放弃表达。相比之下,那些敢犟的孩子,反而是在通过你练习与世界对话的勇气。
父母不喜欢孩子犟,往往是因为那一刻,自己的“家长权威”被挑战了。孩子说“不”,像是对自己智慧的否定,对自己身份的冒犯。但如果我们能在当下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孩子犟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否定你,而是为了被看见。犟是一种信号,信号背后是他渴望你理解他、认可他,即使他的表达方式笨拙、带刺。你若先放下争输赢的执念,就能看见他眼底的期待。
我见过一位父亲,儿子青春期特别犟,什么都要自己做主。别人劝他“管严点”,他却反问:“我今天要是赢了这场争论,以后他还会跟我说心里话吗?”于是他在不涉及原则的大事里退一步,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结果。那孩子摔过跤、走过弯路,却始终和父亲保持着畅通的交流。多年后,他说:“我那时候敢犟,是因为知道无论怎样,爸爸都在。”
犟的孩子,其实是父母的福报。他的坚持,是未来面临诱惑和压力时的护身符;他的抗争,是日后不被轻易左右的底气。若父母懂得在爱与边界之间留出空间,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犟”,他学到的将不仅是如何表达自己,更是如何与世界谈判。等他长大,你会发现,他的这份倔强会转化成对原则的守护,对信念的坚持,对自我的尊重。
修行告诉我们,世间一切关系,都是互为镜子的缘起。孩子的犟,照见了父母的执;父母的退,照见了孩子的安。若父母能先不犟,孩子也会慢慢柔和。真正的接纳,不是把孩子雕刻成理想的模样,而是陪他在成长的风雨中,学会用自己的步调走路。你守住爱,他守住自我,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而温暖。
所以,下次当孩子和你犟时,不妨先停一停,问自己:他是在和我作对,还是在向我证明他存在?他是在挑战我,还是在请求我看见他?当你用心听懂他的犟,犟就不再是对抗,而是另一种亲近。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作者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与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和对话技巧,教父母如何倾听、回应孩子的情绪,理解“犟”背后的需求,从而建立更深的亲子连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