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教培必须死?
2025-08-11

想让多数孩子轻松一点,就得有人放下手里的鞭子。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教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长跑比赛。你追我赶的同时,赛道越来越窄,速度越来越快,跑不动的人一身伤,跑得快的人也气喘吁吁。对于富豪来说,孩子学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国际学校和海外学位的捷径;对于年入数十万的中产来说,高强度的补课是他们延续阶层焦虑的唯一安慰;而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补课只是模仿别人的姿态,却很难换来同样的终点。政策制定者看得很清楚——如果让这场比赛一直无休止地跑下去,大多数家庭的生活质量会被严重压缩,社会的焦虑和不满会不断积累,长远来看,这对国家并非好事。

所以,打击教培并不是一时的政治姿态,而是一次结构性的选择。它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一样”,而是让绝大多数人不再被裹挟在无法停下的竞争里。那些不补课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变成落伍者,而是可以把精力投向其他发展。教培死了,对少数靠它延续优势的中产是沉重打击,对多数人却是一种释放。国家考虑的不是个体的得失,而是整体的稳定——这是从群体利益出发的取舍。正如农田里种大麻可以带来收益,但为了社会的健康与安全,不可能被允许。教育也是如此,它必须服务于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短期收益。

但另一层真相是,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通过应试教育走向所谓的成功。天赋高、理解力强的孩子,即使不补课,也能凭着学校教育进入重点高校;天赋有限的孩子,即使耗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补课,往往也很难在应试的独木桥上挤过前排。很多父母不愿承认这一点,他们把孩子的未来全部寄托在分数上,不愿也不敢去探索其他道路。现实是,学历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进入社会的一把钥匙,而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门票。赚钱的能力、资源的整合、行业的选择,这些往往与学位一样重要,甚至更具决定性。那些在市场上能变现的技能和资源,才是真正支撑生活质量的力量。

真正的顿悟,来自于看清这条独木桥并不是通向每个人梦想的必经之路。一个人能走多远,家庭背景确实影响巨大,这在群体层面几乎无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只能接受被固化的命运。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且多元的社会,城市、平台、信息、资源的流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自由。你可以在大城市寻找机会,即便只是贫民窟的一隅,也可能比小城的天花板高出许多;你也可以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深耕,不一定能成为富豪,但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热爱摄影、旅行、运动、手工的人,通过规划和积累,也能实现一个个清单上的目标——这种满足感未必比财富少。

明白了这一点,很多焦虑就会消散。人生不是一场非赢即输的竞争,而是一场有限资源下的自主选择。如果你是那块料,可以去拼高分、拼顶尖学校、拼一线城市的机会;如果你不是,也无需用别人的规则绑架自己。把精力放在自己能把握的事上,把时间花在能让自己快乐的地方,你会发现幸福感与阶层跃迁并非完全挂钩。工业社会早已让普通人拥有古代贵族无法想象的便利与自由——我们缺的不是条件,而是放下执念的勇气。当你能跳出那条被设定好的跑道,世界反而宽阔许多。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学区房时代:教育、阶层与家庭的代价》周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321733)——以大量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中国教育竞争、家庭焦虑与政策变迁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