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安徽母女高铁“一等座”引全网热议:“你不配”才是扎心的刀……
2025-08-11

你要先相信自己配得上,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小时候,我曾经为一瓶五毛钱的汽水站在小卖部门口犹豫半天,最后空着手回家。不是不想喝,而是怕被母亲说一句“浪费钱”。那种话很轻,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让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点额外的快乐。后来才知道,这种从小养成的“低配感”,会悄悄渗透进成年后的生活,让你在机会面前退缩,让你在爱意面前迟疑,让你在自己心中都不敢站到阳光下。看到那位安徽母亲对女儿说“你配得上一等座”,我心里忽然一暖,因为她在为孩子种下的,不是金钱的满足,而是一种“我值得”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是精神的底座,能托起一生的自信与开阔。

我们很多人,走着走着就习惯了自我打折。父母苦惯了,把节省当作唯一的安全感,于是孩子从小被告知要克制、要忍耐、要省着。原本无关对错的消费选择,被套上了道德的枷锁:多花一块钱是奢侈,想要一点好是自私。渐渐地,这些孩子在长大后也会用同样的眼光看自己——不去争升职,不敢买好衣服,连被别人温柔对待时都不安。更深的伤口是,他们会觉得,那些美好的、体面的、舒适的事物,与自己无关。就像一面看不见的玻璃,把你与更广阔的世界隔开,而这玻璃是你自己一点点加厚的。那位母亲没有用节省去教育孩子,而是告诉她,享受和努力是并行的——你值得好的,同时也要为此付出。这不是娇惯,而是给了孩子面对未来的底气。

真正的顿悟,是我意识到“配得感”不是钱给的,而是观念给的。见过一些家境不算宽裕的父母,却能坦然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小旅行,哪怕只是城郊的民宿,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里的丰盈;也见过经济条件优渥的家庭,孩子却依旧自卑、不敢伸手,因为父母的眼神总在暗示“你不该要太多”。那一刻我明白,配得感的核心,是允许自己去拥抱美好,而不是等到有了足够的筹码才去尝试。就像那位母亲说的,“商务座你也配得上,只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句话妙在把“能力不足”与“价值不足”分开了。能力可以努力补齐,但价值感一旦在成长中被压碎,就很难复原。反过来,一个有配得感的孩子,会把好的事物当作努力的方向,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这种内驱力,比任何苦口婆心的“省着点”都更能推动一个人前行。

回到现实,我们谁都可能成为别人生命里的“大人”。做一个不扫兴的大人,意味着你要懂得给对方留一块光亮的地方,让他们觉得,生活不只是将就。匮乏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但配得感也可以。哪怕家境有限,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一次不必心虚的满足;哪怕生活忙碌,也可以让自己偶尔停下来,买一束花、吃一顿喜欢的饭,不必在心里贴上“奢侈”的标签。当我们学会这样对待自己,也就懂得如何为他人松开那根绷紧的弦。贫穷不可怕,心穷才可怕。钱包可以暂时瘪下去,但心里的那口气要一直在——它会告诉你,不管今天坐的是二等座还是绿皮车,你都配得上去看窗外的风景,并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配得感:如何停止怀疑自己的价值》(The Science of Self-Worth),作者托尼·法赫里(Tony Fahkry),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2年版。本书结合心理学研究与实际案例,讲述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感,打破匮乏思维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