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优秀的人,都爱把闹钟定在早上5:57?答案令人深思......
2025-08-12
能把清晨的第一个小时握在手里的人,往往也能握住自己的一生。
我常听人说,“晚上安静,效率高”,于是无数人习惯在夜里孤灯下苦撑,似乎多熬几个小时就能换来更远的将来。但翻看许多真正走到高处的人,他们的秘诀往往藏在黎明——天色微亮时,别人还在睡梦,他们已整装出发。你或许好奇,为什么有人把闹钟定在5:57而不是6点整?因为那三分钟的提前,是一种暗示:不等整点,不给自己拖延的借口,也为身体制造一丝紧迫感,让行动力在尚未完全清醒时,就被推上轨道。早起不是形式,而是一种与惰性正面交锋的训练,它决定了你一天的基调,也塑造着你一生的节奏。
有一年冬天,我在北方一个小城出差,住在学校旁的宾馆。天还没亮,窗外就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一群学生在晨跑。寒气钻进脖颈,我却被那一串串呼出的白雾和坚定的脚步声击中。后来才知道,他们每天5点半起床,跑步、晨读,从不间断。那位领头的女孩,最终考入清北。她说,早起带来的不仅是时间的增加,更是精神的先发优势。科学早已证明,清晨皮质醇分泌旺盛,大脑前额叶活跃度高,逻辑与记忆都在巅峰状态。可惜,绝大多数人把这段黄金时光交给了被窝,让最鲜活的灵感和最高效的记忆力从枕头缝里溜走。
我曾试着把起床时间从6点推到5:57。那几分钟似乎微不足道,但起身洗漱、做伸展、喝一杯温水,再坐下看书时,天还没全亮。我惊讶地发现,这种领先感让人一天都不慌不忙。早晨的静,不像深夜的空寂,那是一种生机盎然的静,像播种前的土地,湿润、敞开,准备好接纳一切。那时读书,文字往心里走得特别快;那时写字,笔下的话有股清澈的力量。难怪很多企业家、作家、学者都习惯在清晨工作,因为那个时刻,外界干扰最少,内心能量最足。渐渐地,我明白了,那些能坚持早起的人,不只是赢在时间上,而是赢在自我管理的核心——不依赖情绪,不等条件完美,而是让行动本身塑造状态。
真正的顿悟是在一次旅行中。清晨,我在山间民宿醒来,推开窗,远处云海翻涌,鸟声清脆。同行的朋友还在熟睡,我独自坐在窗前看书。那一刻,我意识到,早起不是为了多做事,而是为了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光。这段时光不被工作裹挟,不被社交打扰,它可以用来学习、运动、冥想,或者只是安静地想一想今天该怎么过。那些闹钟定在5:57的人,本质上是在每天给自己一个私密的“人生会客厅”,在全世界尚未苏醒时,先与自己会面,整顿内心,再去迎接外界的风浪。等太阳升起,他们已先走了半程路。
从那以后,我不再把早起看作苦行,而是当作一种自我馈赠。想让孩子也学会早起,我发现光靠催是没用的。作息必须规律,前一晚早睡是根本;其次要循序渐进,让身体慢慢适应;最好父母也一同早起,做个同路人;最后,要让早起有意义——晨跑、晨读、复盘昨天或规划今天,让孩子感受到早起的收获,而不是单纯被赶出床。这样的习惯一旦建立,不仅学习效率会提升,精神面貌也会焕然一新。其实,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早起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比别人多了几个小时,而在于学会了主动定义自己的一天。
当你能在日出前醒来,安安静静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再只是被动回应生活的人,而是那个握着方向盘的人。日子看似一样,心境却已不同。时间没有被偷走,它在晨光里,被你牢牢攥在手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需要别人说他优秀,他的一生,早在每个5:57分的清晨,就已经悄悄地走在前面了。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早起的奇迹》(The Miracle Morning),作者Hal Elrod,2012年出版,国内有机械工业出版社中译本——书中系统讲述了如何利用早晨的时间重塑生活与心态,被誉为“晨间自我管理指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