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困住你,是你的认知困住了你
2025-08-12

没有人能真把你关住,拴着你的只是你心里的那根绳。

我曾在山中看过一匹马,它被拴在一根木桩上,桩子埋得并不深,一个稍大的力就能拔出来。可那匹马就那样安安静静站着,不去挣,也不去跑。后来问牧人,才知这匹马自小就被绑过多次,习惯了动不了的日子,即便桩子换成一根小木棍,它也不会再试图逃脱。人的困境,很多时候与此相似。我们以为是外界锁住了我们,其实是我们的信念、经验和恐惧织成了笼子。这个笼子不见形色,却能让人寸步难行。看似被环境困住,被人事拖累,被现实压迫,其实不过是认知画下的边界。你以为天花板挡住了去路,实际上那不过是你心里搭起的一顶帐篷,你从未抬头去看那上面是不是有口子。

我也曾被这样的无形之绳困过。年轻时,想做的事很多,可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不行,你没有那个条件,你不是那样的人,你的背景不够,你的能力不够。于是我替自己立了规矩,圈了范围,把一片广阔的天地缩成一小块自留地。外面有人走得快,有人飞得高,我却在小地里反复耕作,偶尔仰望,更多是叹息。那时的我不懂,真正的限制不是那些看得见的墙,而是看不见的“不能”。我用自己的想象力给自己下了咒,还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现实。

直到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老木匠。那天我路过他的院子,看见他在用一块废木料雕一只鸟。我笑说,这木料裂得厉害,怕是做不成什么好东西。他笑而不答,只一边削一边说:“裂纹是木头的旧故事,刀下的是它的新日子。”他没把那裂看成废,他看的是还能做什么。那一刻,我像被当头敲了一棒。原来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样子,所谓的局限,可以被另一种眼光改写。那老木匠手中的刀,不只是雕木,也是雕他的认知。他不在裂里困住自己,所以那块木头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只展翅的鸟。

这一顿悟让我开始留意自己的思维笼子。我发现,认知的边界并非一朝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经验、教育、观念,慢慢在心里筑起一道道篱笆。有的篱笆来自父母的一句话:“你就老老实实过日子吧”;有的篱笆来自社会的暗示:“像你这样的人,能到这步已经不错了”;有的篱笆来自一次失败后的自嘲:“我就是不行”。这些篱笆把你围在里面,久了,你会以为这是唯一的天地。可真正的天地,广得很。认知就像一把钥匙,你愿意去磨,它就能开更大的门。你不动,它就只配一把锁。

明白这一点后,我开始试着做些超出自己习惯范围的事。比如,过去我不敢公开讲话,就硬是报名去讲一次,声音发抖,手心冒汗,但讲完才发现没人笑我,反而有人鼓掌;过去我觉得某个行业“我不懂”,就找懂的人喝茶聊天,问到自己听懂为止;过去我习惯按别人指的路走,就试着自己规划一次路线,哪怕多走弯路,也要看清沿途的风景。这些小小的尝试,就像在篱笆上开了口,风吹进来了,光也透进来了。那时我才真的体会到——认知一旦扩展,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

所以,没有任何人事能真困住你。有人说环境恶劣,有人说机遇不公,有人说命不好,这些都可能是真的,但它们从来不是绝对的锁链。真正的锁链,是你心里那个不肯松开的“认定”。你认定自己只能到这儿,你认定别人比你幸运,你认定某条路你走不了。可只要你愿意松开一点点,那条看不见的绳就会松动。修行里讲,解缚先解心,不解心,万法皆锁。人生的格局,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敢看的多远。你不抬头,天再大也只是屋顶;你不跨步,路再宽也是原地。

当你真正看清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外界的风雨并不可怕。怕的是,你以为自己没有伞,于是一直在屋檐下躲着。其实,伞可以自己做,屋檐可以自己修。认知的更新,就像给自己换了一双眼睛。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也会找到新的可能。那时,你再遇到困境,不会先问“谁来救我”,而是先想“我能怎么走出去”。走出一次,你就知道困境不过是个心里的影子;走出多次,你就不会再怕阴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终身成长》——卡罗尔·德韦克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本书阐述了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揭示了认知如何塑造人的行动与命运,与你的认知突破主题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