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没有人会因为优秀被爱
2025-08-12

没人会因为你优秀就爱你。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冷,可它像一把钥匙,能开许多人心里那扇关得太久的门。我们从小到大,多少人被教导要“好好读书”“出人头地”,要努力做到最好。于是,优秀成了生存的盔甲,也成了很多人唯一敢带到人前的面孔。但在盔甲里面,可能藏着一个不安的孩子,他不敢停,不敢慢,不敢露出哪怕一点软弱,因为他相信,一旦自己不再优秀,就会失去被爱的资格。这样的路,走久了会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在追爱,而是在逃离某种深藏在内心的恐惧。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在人群中光彩照人,像光滑无瑕的玉,可是凑近了看,那光泽下有一道道细小的裂痕。你夸他们优秀,他们笑一笑,仿佛心底并不承认这个评价。他们表面沉稳自信,内心却始终悬着一根弦——怕自己还不够,怕被挑出缺点,怕有一天别人发现,自己不过如此。优秀,本该是生命自然生长的果实,可当它变成防御机制的时候,就像人脚上穿了一双红舞鞋,你停不下来,跳得再久也只是为了不被舞台边缘的黑暗吞没。你看,这样的优秀,不是从热爱里生出来的,而是从恐惧里逼出来的。恐惧怕被忽视、被嫌弃、被遗弃,于是他们不停地追逐目标,哪怕一个接一个达成了,也没有真正的满足。因为内心的那个洞,不是奖杯能填满的。

细细想来,这个“洞”往往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文化的深层要求是一个原因——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普通常常被等同于平庸,而平庸意味着没有保障。一个人若不是天生在富足里长大,就容易觉得,只有优秀才能换来生活的安全感。家庭的力量更直接,有些父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失落的荣耀,放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是简单的期待,而是带着焦虑和控制。当孩子捕捉到父母因自己“不够好”而焦躁的神情时,他就学会了用表现去安抚父母的不安。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也一样,谁成绩更好、谁更能干,谁就能多分一点父母的关注与宠爱。再加上一些早年的挫败体验,比如呼唤没有回应、努力得不到认可,孩子会开始相信:一定是我不够好,才得不到我渴望的爱。于是,“我要更好”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生存策略。

这样的策略,在成长中可能帮他们走出了困境,却在成年后变成了沉重的枷锁。因为为了躲避“我不够好”的恐惧,他们会习惯性地分裂自己,把“不好”的一面推给别人,只把光鲜亮丽的一面留给自己。这种投射让他们在某些人面前显得很耀眼,却让相处的人感到压力甚至自卑。他们会倾向于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从对方的“不够好”里确认自己的优秀。但一旦遇到真正优秀、且不接纳他们投射的人,他们会恐慌,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必须正视那部分被否认的脆弱。有的人会因此远离真正强大的人,有的人则会拼命接近,把别人的光辉当作镜子照亮自己,借此感觉安全。还有一些人,会把自己放在“拯救者”的位置上,帮助比自己弱的人,好像这样就能象征性地拯救自己远离虚弱。这听起来高尚,实际上很累,因为他们不敢在任何关系中暴露依赖和软弱,于是亲密关系也会失去柔软的弹性。

等到这种防御深入骨髓,他们就会对自己变得极为苛刻,要求处处完美,不容有一丝瑕疵。完成一个艰难的目标后,他们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松一口气,紧接着又开始下一个更高的要求。快乐被不断推迟,仿佛永远在下一个里。这种循环,让他们成了成功的奴隶,越跑越累,越累越害怕停下。真正的满足,反而越来越远。你看,这其实是他们从未真正体验过“被爱原本就不需要交换”的真相。

我渐渐明白,解开这个循环,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学会接纳自己的普通。这里的普通,不是叫你消极,也不是让你故意放低标准,而是让你不再用优秀去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再害怕露出缺点,不再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怀疑自己全部的意义。不再总想着用光环吸引别人,而是允许自己在人前人后都是真实的样子。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意味着你要直视那些曾经想方设法掩盖的脆弱,也要承认,爱与被爱,并不必绑在成就上。

真正的爱,来自于一个人完整地接受自己——好的一面、坏的一面、脆弱的一面、笨拙的一面。当你愿意接纳这些,优秀就不再是防御,而是生命自然开出来的花。那时,你会发现,原来不必一直跳舞也不会掉进黑暗,原来在普通里,也能有安全与幸福。优秀,不再是为了避免被抛弃,而是因为你本就愿意在生命里用心生长。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作者:M. Scott Peck,中文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书中探讨了自律、爱与成长的深层心理过程,对于理解“优秀、防御与自我接纳”有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