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女到中年发现,贫穷让你晚熟
2025-08-12

穷让人慢半拍,但慢走的人也能走到花开处。
小时候,听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信了很多年。后来才发现,那种早,不过是会干活、能自己照顾自己,却不代表心智成熟。真正的成熟,不是早会洗碗、早会挣钱,而是懂得人情、认清自己、能在世事起落中稳住心。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在人情世故上走得慢,在自我认知上更是晚熟。他们的起跑线不只是物质的短缺,还有眼界的局限、经验的匮乏和无形的文化隔阂。这种“慢”并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环境塑造的必然。可惜,很多人因为看不透这个本质,常常误以为自己笨、自己不行,于是心里背着无谓的重担。

我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别人从小就会在人前大方说话,我二十多岁还在害怕开口;别人早早找到方向,我到三十还在为三餐奔波。起初,我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一截。后来回头想想,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我们走的路真的更绕一些。父母忙着填饱肚子,没有时间教你职场规则;生活的圈子小,看不到更多可能性;没人替你试错,你只能一遍遍自己撞南墙。这样的经历,让我们不得不在反复的跌倒和爬起中慢慢长心。正是这份迟缓,让我们学会了咬牙、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在泥泞中不放弃走路。慢一点没关系,重要的是走得稳、走得长。

中年以后才明白,人生中最累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无法掌控的地方。年轻时,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牵着走——领导的脸色、同事的语气、家人的一句话,足以让我心神不宁。就像航行在海上的船,老是盯着风向,却忘了掌好舵。久而久之,不仅事情做不好,心也总是慌的。直到三十多岁,我才学会分清什么是能管的,什么是不能管的。别人喜欢或不喜欢你,那是别人的事;今天的天气、政策的变化、命运的安排,你再忧虑也无济于事。与其空耗精力,不如把手里的事做到最好。那一刻起,我开始把更多时间放在能行动的地方——学习一门新技能、整理好每天的工作、照顾身体。结果是,事情更顺,心也更安。

贫穷让人慢熟,但它也逼你去跑。没有雨伞,就只能在雨里加快脚步。可奔跑并不只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积累力量,减少对失去的恐惧。你不知道前路怎么走,那就先走一步,在跌倒中修正方向。这个道理我是在一次低谷期体会到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顺,干脆每天给自己列一个小任务清单,不管多糟,先完成眼前的事。一个月下来,焦虑少了,事情反而慢慢有起色。原来,动起来本身就是治愈的一部分。

还有一件事我很早就忽略了——持续学习。我们起步慢,本就缺资源缺见识,如果不靠后天弥补,很容易被落得更远。读书、进修、跟不同的人交流,不仅是增加知识,更是让眼界不断更新。那位从服务员一路自考到博士的女孩,就是最好的例子。她13岁辍学,靠打工维生,18岁开始自考,十多年一路读到博士。她的起点低到尘土里,但因为不停地学、不放弃,她走到的地方,比很多起点高的人更远。书本里有智慧的朋友,他们不看你的背景,不问你的过去,只等你翻开书页。与他们为伴,哪怕生活再窄,也能打开一片新的天空。

走到中年,我越来越觉得,晚熟不是耻辱,而是一种独特的节奏。我们曾在泥里摸索,所以脚踏实地;我们曾在黑暗中找出口,所以眼睛能看得更清。别再责怪自己走得慢,因为在别人被保护成长的时候,你还在原生家庭的风雨里撑伞;在别人全力拼事业的时候,你可能还在修补自己。正因如此,你的每一步都更沉、更稳。贫穷给了你一个迟到的起点,但不代表它能限制你的终点。你要做的,就是持续走、持续学、持续爱自己。走慢一点,也可以开出最美的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中文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书中以集中营的极端环境为背景,讲述了即使在最困境中,人依然可以通过选择态度、寻找意义而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