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啥都很苦,只有学会成佛才得永恒幸福
2025-08-12
人活着学什么都苦,唯有学会成佛才是永恒的安乐。
世间的学问千门万类,从求学读书,到经商创业,从修炼技艺,到经营家庭,每一样都需要付出代价。你要学做生意,就得学会竞争、承担风险;你要学做人,就得学会忍让、平衡关系;你要学技术,就得忍得住枯燥、面对失败。无论哪条路,都有累、有苦、有挫败。人们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可是得来的结果,往往也是暂时的。今天得到了名利,明天可能失去;今天健康安稳,明天可能遭遇病痛与变故。这些外在的成果,就像沙滩上的塔,看似高耸,却难免被潮水冲散。于是我们在一次次付出与失去的循环中,尝尽世事无常,却总觉得哪里缺了一块永不破损的安稳。
我也曾执着于“学”字,认为只要学得够多、够好,就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年轻时拼命读书,后来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刻意锻炼自己的情绪管理。但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本事,内心的苦并没有彻底消除。目标达成时有短暂的喜悦,可那喜悦像烟花,转瞬即逝;失败时的痛苦,又似乎比成功时的快感更持久。久而久之,我开始怀疑——是否所有世间的学问,都只是换一种方式,让我们更熟练地在无常中周旋,却不能根治苦的根源?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首先看见的,就是“苦”的真相。苦不是某件事带来的,而是生命的本质中带有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甚至五蕴熏习的执取本身,都是苦。换句话说,无论你学会了多少本事,只要内心还在执取,还在抓着“我”和“我的”,就会有苦的根。就算学会了全世界的生存技巧,也不过是学会了在苦海中划得更快,却没有真正上岸。
顿悟常常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我曾在一段疲惫的时期,偶然读到一句话——“若得本心,何处不安?”这短短几个字,如同在心里投下一颗石子,激起长久的涟漪。那一刻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是增加外在的技能,而是学会回到本心,照见“我”的虚幻,松开抓取与抗拒。当你看清一切念头、情绪、执着都是来去的影像,不再认它们为“我”,心就自然安住。当你学的是这个,所有的苦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安乐便不是从外面求来的偶然,而是自性中本有的常在。
这就是“学会成佛”的意思——不是变成一尊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学会看穿幻相,活在觉知中。你依旧会做事、会学习世间的技艺,但它们不再是你安乐的依靠。你用它们利益众生,装点生活,却不把它们当作自我价值的根基。这样,即便风雨来临,你也有一个不动的所在。就像莲花,生于淤泥,却不染淤泥,因为根在清净的水中。
有人会问,这样是不是就不努力了?恰恰相反,当你不再为满足自我执着而努力时,你的努力反而更自在、更彻底,因为它不夹带恐惧和贪求。你学医是为了救人,不怕失败;你学艺是为了表达,不怕无人喝彩;你修行是为了觉醒,不怕路途漫长。这种努力,是在苦海中撒下慈悲与智慧的种子,而不是在苦海里加高自己的小船。
世间的学问是有终点的,成佛的学习却是无尽的。它不是一张文凭,也不是一个证书,而是你每一次回到当下、回到觉知的呼吸。你可能在一念间看见苦的根,也可能需要无数次在起落中磨练,但每一次回望本心,都是一次永恒幸福的显现。因为这种幸福,不会被时间带走,也不依赖外境给予,它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所以,世间学问千般好,都是暂时的船;唯有学会成佛,才是真正的彼岸。那时你才会发现,苦海依旧,但心中已是安乐洲。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佛陀的启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作者:瓦尔波拉·拉胡拉,中文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清晰的语言解释佛陀关于“四圣谛”“八正道”等核心教义,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学会成佛”是超越一切苦的根本之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