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全国50%以上的孩子,被过早放弃了
2025-08-12
许多孩子在人生起步时就被挡在了门外,而他们自己却不一定明白为什么。
在喧嚣的教育讨论里,人们总盯着高分段的竞争,盯着重点学校的故事,盯着那些被聚光灯照亮的名字。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超过一半的孩子从很早的年纪起,就被默默推到赛道边缘,他们在县城的普通中学里长大,见证优秀同学被“掐尖”带走,目送师资力量向城市流去。他们十五六岁时,就学会了用“剩下的人”“被放弃的人”来形容自己。那些标签像空气一样渗入他们的日常,让他们即使没说出口,也在心底默认了命运的天花板。
寒门学子的人生,像一条铺满碎石的小路,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每一次选择都怕踏错。资源越少,人生就越早进入大考场,连“试错”的资格都显得奢侈。于是,有人说“没钱就选就业好找的专业”,有人把所有分数都押在“稳定”上;也有人,像湖南的钟芳蓉那样,即便是留守儿童,也执意追随考古的梦想,把热爱当成一生的注脚。这些故事,都是在同一片天空下发生的,却被分割成了不同的命运。
县域教育的衰落,并非因为贫穷看得见的校舍,而是因为生源和师资的流失。曾经的班级里,前排的好学生一个个消失,去了更好的学校;新来的可能是学习落后的孩子。久而久之,留下的人感到自己只是被动的余下部分。与此同时,生活的重担也早早压在他们肩上——父母外出务工,家里经济不稳,兄弟姐妹需要照顾,农活和家务常常占据放学后的时间,甚至有人经历过伤害和侵犯却无处求助。这些看不见的裂痕,让他们的学习节奏与城市孩子截然不同。
承认这些现象并不容易,因为它触及了整个社会的深层结构。当我们谈教育公平时,总希望学校是改变命运的梯子,但在“上行扶梯”停滞甚至下滑的时代,没有保护屏障的孩子往往先掉队。林小英教授说,学校本应为他们筑起围墙,挡住社会的冷风,留给他们成长的安全感,让他们在身体和心灵成熟之后,再去面对风险。这不仅是对个人的保护,更是整个社会的防线。
顿悟往往来自一个看似简单的画面:当这些孩子离开学校,他们会走向大城市,进入服务业、工厂、运输、保洁、外卖等各行各业。无论富家子弟还是县中学生,终有一天会在同一个社区、同一条街道、同一家公司相遇。如果他们带着伤痕与失望进入社会,那么这份不安也会波及每一个人。教育的意义,不只是拔尖,更是兜底。一个社会的稳定,不靠少数人的成功,而靠多数人的安稳。
然而,教育的实践中,常识常常被遗忘。校长们忙于追赶指标,老师们疲于应付考核,学生的时间被切割成密密麻麻的格子,喘息的缝隙被挤得所剩无几。其实,所谓素质教育,并不必是复杂的理念,或昂贵的课程。有校长一年策划十次活动,带着学生读书、运动、参与集体事务;有老师用关心替代批评,让状态不佳的孩子先去拔河、跳绳。这样的教育,看似简单,却在日常的情感交流中,悄悄滋养了孩子的自信与信任。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见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诚相处,能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力量来源。孩子需要被允许真实,老师也需要被允许真实——悲伤、疲惫、困惑,都不该被掩饰成一成不变的微笑。教育,不该是一场精确到分钟的机器运转,而是有温度的、有人情味的共处。
更重要的是,乡村的经验不该被抹平。农村孩子亲近土地、熟悉季节的律动,这些生活的智慧,是城市教育体系的补充。当所有学校都试图向城市看齐,这些优势反而消失了。教育学讲“一切都是教育的契机”,插秧、翻跟头、看春天的紫云英,都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能塑造不同维度的能力与感受。
明白这一点,才会真正理解,县域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并不是两个世界的人。今天的城市孩子,虽然有更多资源,却同样在教育内卷中失去喘息空间,被过早拉入竞争的漩涡。高分的光鲜背后,是被压缩的睡眠、被计划的童年、被不断筛选的焦虑。基础教育的根本,不是为了制造赢家,而是让每个孩子,无论成绩高低,都能获得做人所需的根基与共识。
当教育失去“兜底”的功能,社会的地基就开始松动。一个国家的未来,不靠几棵参天大树撑起,而是靠整片森林的根系紧密相连。风来了,高树固然可贵,但唯有根系稳固,整片林子才能不被连根拔起。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县中的孩子》,林小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县域教育调研,真实记录了被忽视的县中学生群体的生存处境与成长困境,揭示了教育公平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刻联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