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胡歌“退圈”:发疯才是中年男人的归宿
2025-08-12

男人的心,不是不会碎,只是碎了没人知道。
人到中年,表面看风平浪静,其实很多男人早已习惯把心事埋得很深。他们不爱说,不愿哭,更不肯让人看见自己软弱。于是,情绪像积雪,日日堆积,直到某一天,塌下来,没声没息地把人埋住。你看到的是胡歌半夜的胡子拉碴,是那条凌晨发出又删掉的emo微博,可他背后,是无数中年男人共有的孤独——一场无声的情绪危机。社会教会他们“扛”,教会他们“撑”,可从没教过他们如何安全地“放”。他们在饭桌上谈酒量,在球场上拼体力,却很少有人在彼此面前谈心。他们可以和兄弟聊一整晚的历史、足球、股票,却没法说一句“我最近过得不太好”。

这种沉默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被训练出来的。小时候摔倒了,有人说“男孩子不哭”,长大后遇到委屈,有人说“像个爷们儿”。一次次的暗示让他们相信,软弱是耻辱,情绪是累赘。于是他们学会了用冷漠包裹自己,用工作麻痹自己,用玩乐分散注意力。即便偶尔情绪涌上来,也要找个隐蔽的角落,一个人咽下去。久而久之,他们忘了该怎么倾诉,也不敢去学。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先低头的人就是输家。这样活着,很累,却被误以为很坚强。可这种坚强,是在悄悄消耗生命力的坚硬外壳。外壳里的人,其实早就渴望有人能轻轻拍拍他们的肩,说一句:“没事,你可以不那么硬。”

有些人会问,这么多年不都这样过来了?可是,真正的崩溃往往不是一点点泄出来,而是突然的雪崩。就像那位从女性转为男性的跨性别者,在改变性别之后才发现,男性的友谊不像女性那样容易建立,也不会在脆弱时彼此拥抱。他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单——那是一种无声的、慢慢吞噬人的孤单。这孤单在年轻时有工作、有聚会、有“兄弟帮”掩盖着,可一旦年纪渐长,职场退场,联系断裂,生活顿时像被抽空了骨架。很多退休后的男人陷入强烈的虚无感,因为他们发现,曾经那些喝酒打球的伙伴,其实从未真正走进过彼此的内心。失去了工作这个纽带,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深度连接。

我开始明白,这不只是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社会范式造成的集体困境。阳刚的刻板印象,把温柔当成软弱,把脆弱当成缺陷。于是男人的情绪只能往两个方向流——要么压下去,变成麻木;要么冲出来,变成攻击。你会发现,很多家庭里的冷暴力、情感操控、甚至暴力行为,本质上是无法消化情绪的结果。他们并非天生冷血,而是被教会了情绪只能隐藏,不能疏导。可是,情绪从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换了更硬的外壳,变成戾气,变成敌意,最后再反噬回自己和最亲近的人。这是一种隐形的传递,就像老一辈男人的不善表达,会在无意中交到下一代手里,让他们重复同样的模式。

顿悟在于,所谓“发疯”,或许是情绪找不到出口时的一种本能反抗。它像一阵破窗而入的风,把压抑多年的闷气冲散,让人有机会看见自己原来还有疼痛、还有需要。男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再多一场应酬,不是再一次硬撑,而是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不用证明自己、不必戴面具地说话。真正的勇敢,不是一直扛,而是敢承认“我撑不住了”,并且知道这不会让自己变得低贱。男人的归宿,不该是沉默到失声,而该是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心事交出来,让它们被接住。等到那一天,他们会发现,所谓的“强大”,并不是不流泪,而是即便流泪,也能继续走下去。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男人这东西》(渡边淳一著,作家出版社,ISBN 9787506342319)——这本书以坦率的笔触剖析了男性在情感、责任、孤独与自我认同中的挣扎,对于理解男性的情绪困境极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