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在管理制度上,我们应该坚持“萧规曹随”。
2025-08-12

规矩立好,后来的人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我常在晨光初现时,独坐窗前,听院中风声,望檐下水滴。许多事,日子久了,才慢慢懂得:不是每个决定都要重新来过,不是每条路都需要自己去踩一遍。古人说“萧规曹随”,本是东汉时的故事——萧何制定了律令制度,曹参接任后,不随意更改,反而以安民为先,让百姓休养生息。世事更替,有人接手时,第一心念往往是“我要做得不一样”,可这份“不一样”,若出于炫耀或急躁,反而是扰民之源。修行如是,做人做事亦如是。人心若总被新奇所牵,就会忘记,规则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新不新,而在于它能不能安稳众人之心。

我曾见一位朋友接管父亲的工坊,满怀雄心,推翻了父辈的管理法子,换上一套他自以为“现代化”的流程,结果半年不到,老工匠纷纷离去,客户也渐渐生疏。他后来痛苦地问我:“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我只说了一句:“你没有先听懂父亲的制度在保什么。”一屋人同处,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行事节奏、彼此信任,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章,而是多年人心相契养成的默契。若连根本都没摸清,就贸然翻天覆地,结果就像在安静的湖面扔下一块大石,涟漪未息,鱼儿已惊散。

萧何立的是律令,曹参守的是民心。表面上看,这只是权臣接替政务的故事,其实背后暗藏着一种“有为而不乱为”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自己上任,就急于表现,不会因为手握权柄,就四处插手。他会先安静下来,观察、体察,明白现行制度中哪些是基石,哪些是装饰,哪些是累赘。修行亦如此,刚入门时,我们总想着改这改那,以为只要调整动作,就能快速进境,后来才知道,原本的规矩里早已藏了无数过来人的心血。

我曾在寺中随师父学打坐,初时总觉得盘腿的时间太长,膝盖酸得要命,心中暗想若缩短一些时辰,是不是更人性化些?可有一天,我真心静下来,不再计较时间长短,才感到一股细微的暖意从脊背生起,那是坚持到位的馈赠。于是我明白了,规矩并不是约束你,而是帮你渡过自己那道最难跨的坎。就像“萧规曹随”,它的妙处不是守旧,而是守住能护众生心安的秩序。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规矩就永远不能改吗?并非如此。只是改变之前,你得先理解它的来龙去脉。若是制度早已腐坏、名存实亡,那改动是必然的。但大多数时候,真正的问题不是规矩老旧,而是执行的人心浮躁。人心浮躁,就想快刀斩乱麻;人心安定,才会细心地先把麻理顺。

有一次,我在山路上行走,遇见一位挑柴的老人。他走的那条小路弯弯绕绕,我心想:若直切山腰,岂不更快?老人笑道:“小路避了石坑和滑坡,也绕开了山里的蜂窝。你走快一时,我走得安稳一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随”,不是盲从,而是体察后心甘情愿的守护。

等你看透了这一层,你就会发现,规矩和制度就像河道。河水再急,也要沿着河道走,这样才能流得长远。若一味改道,水流未必更快,反而可能冲垮堤岸,失去方向。管理制度也是如此,它的价值在于为人心提供一个稳定的容器,让人们在其中彼此信任、各安其位。

很多年轻人接手家业或组织时,容易被两种情绪裹挟:一种是要证明自己比前人更能干,另一种是急着把外面的“新方法”搬进来。这两种心态,都像是在急流中硬要换船,风险极大。萧何的律令,不是完美无缺,但在当时已让百姓得以安生;曹参的选择,是尊重这种安定,而不是急着留下“自己的印记”。他明白,一时的功名,不如长远的太平。

到了这一层,你或许会像我当年一样,突然顿悟:守旧,并不等于保守;求新,也不等于进步。真正的智慧,是先守住能护住根基的部分,再慢慢添补不足之处。这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耐心。修行人说,急不得,急了就错了。生活里的很多错,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太急着证明自己。

想起一个老木匠,他每次收徒,都先让徒弟一年只打榫头,不准做家具。徒弟抱怨无聊,他笑而不答。等那徒弟手下的榫头密合到连风都透不过去时,他才说:“你现在做什么家具,都不会塌。”这和“萧规曹随”是一样的道理——先守住基础,再谈变化。

明白了这一点,心就会安下来。安下来,就不会见到新鲜事物就心动,也不会因为手上有权就急着推翻旧制。你会先去看清,那条路的终点在哪里,那条河的水要流向何方。你也会知道,管理制度的智慧,不在于它多花哨,而在于它能帮人守住平衡,帮众人免受惊扰。

当你安于这样的心境,你会发现,很多纷争都能避免,很多无谓的劳累都能省下。人心向稳,世事向和,这才是“萧规曹随”的真正妙用。修行者守戒,不是因为戒条永远正确,而是因为戒条护得住心。制度亦然。守制度的人,若有慈悲之心与洞察之眼,自会在恰当的时候,添一砖,去一瓦,让房子既稳固又通风。

人间的许多事,其实都不必急于求变。好的制度,如老树之根,深入泥土,吸养天地,若是随意拔起重栽,就算新土肥沃,也未必活得过冬。学会在已有的根基上生长,不仅是管理的智慧,也是做人做事的修行。安静地守住一份秩序,等时机成熟,再顺势而变,这才是真正的道。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版,卷十七汉纪九,记载“萧规曹随”典故,可深悟治事与守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