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望得见的地方是战略转折的拐弯点。
2025-08-12

走到转弯处,才看得见更远的风景。

我在山路上行走时,总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平直的路给人踏实,但视野有限;而到了一个拐弯处,眼前的世界突然就换了模样,之前看不到的景致全都展露出来。这样的时刻总让我想到一句话:望得见的地方,往往就是战略转折的拐弯点。所谓“望得见”,不只是眼睛看得见,而是心能感受到那里即将发生的变化。拐弯处既是机遇,也是考验。你若只恋恋不舍地看着来路,就会错过未来的宽阔;你若急匆匆冲过去,可能又来不及看清前方的险阻。真正的智慧,是在望得见的时候,就开始准备拐弯。

修行人也是这样。平日里静坐、持戒、诵经,如同在平直的路上修炼步伐与呼吸,但总有一天,你会遇到心境的拐弯处。那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可能是喜事,也可能是困境;可能是顿悟,也可能是迷惘。你若不留意,以为只要重复过去的节奏就能一路走下去,反而会在转弯时跌倒。很多人之所以跌倒,并不是因为路太险,而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转弯口。

我记得曾经在寺院的讲经堂里听师父说过一句话:“世事如水,直流只是片刻,曲折才是常态。”当时我年轻,觉得这是老人的谨慎,未免多虑。后来在人间历练,我才发现,直道上的平稳容易让人松懈,拐弯处的未知才是真正的试金石。企业的发展如此,人生的选择如此,修行的路更如此。你望见了前方的拐点,就等于望见了需要调整的时机。可惜的是,很多人望见了却装作没看见,因为改变的痛苦,比维持现状的麻木更让人畏惧。

承接这一思路,我曾遇到一位做生意的朋友,他的公司在当地一直有稳定的客户群,但他敏锐地察觉到,新的竞争者已经在市场另一侧崭露头角。他望得见那个“拐弯点”,却被手里的稳定收益困住,犹豫不前。三年后,那个竞争者已经在行业内取而代之,而他的公司却陷入衰退。他告诉我,那段时间他夜里常梦到自己站在河边,看见水流转向,却不敢跳过去。战略上的拐弯,不是等到不得不转时才转,而是望得见的时候,就要提前布局、改变姿势。

修行上也是如此。一个人若总是在熟悉的咒语、固定的坐姿里打转,即便心中隐隐感到瓶颈来临,也不愿改变修法,那便错过了突破的契机。我曾见一位师兄,在禅修中总觉得自己进入了一种重复的安稳,师父告诉他:“这就是你的拐弯点。你必须走出这份舒适,去尝试你不习惯的修行方式,哪怕一开始会慌乱。”结果他真的改变了修法,反而在不稳中找到了更深的静定。

顿悟常常发生在拐弯处。因为拐弯逼迫你换角度看世界,逼迫你从原来的速度和姿态中跳出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长久策略,其实只适合上一段路;原来自己以为的恒常心境,其实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个更新不是背叛过去,而是让过去的积累在新的环境里继续活下去。

记得有一次,我在高山上行走,前方是一道急转的山脊,转过去前我只能看见雾。同行的向导说:“别怕拐弯,弯那头的路才是真正的主道。”我小心转过去,果然豁然开朗——一片金色的草原在阳光下铺展,远处有雪峰映照。这一刻我懂了,拐弯不是障碍,而是通往更大空间的门。望得见的时候,就像看见门缝透出光,你要做的不是犹豫,而是走过去。

到了明理的阶段,你会发现,“望得见”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能力,而在望得见的时候及时拐弯,是另一种更难的勇气。大多数人不是看不见,而是舍不得。战略上的拐弯,不是出于心血来潮,而是对未来格局的判断;修行上的拐弯,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意识到原有的法门已不足以支撑下一段路。生活里的每一次拐弯,都需要你用过往的积累换取一次新的出发。

所以,当你望得见拐点,就不要把它当作远处的风景,而要当作即将到来的现实;不要等到它逼近时才惊慌,而要在它还在远方时,就开始调整步伐、收紧缰绳、凝神备战。这样,当你真正拐过去的那一刻,就不会是被迫的转向,而是顺势的跃迁。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战略转折点:企业如何在拐点中生存和发展》(安迪·格鲁夫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书中深入剖析了战略拐点的识别与应对之道,适合结合人生与修行的视角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