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领袖也是从小事成长起来的。
2025-08-12
大树的年轮也是从细小的纹路开始长的。
我见过许多人谈到“领袖”时,眼里闪着仰慕的光,仿佛那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位置,是天生注定的身份。然而我行走多年,发现真正的领袖并非从高处直接落下,而是在低处一点一点长起来的。他们起初只是普通人,做的是日常的小事,替人多端一碗茶,替同伴搬一块石头,替陌生人说一句公道话。那些不起眼的瞬间,像春天泥土里微小的芽,悄悄积累力量。等到枝叶成形,别人便只看到参天,却忘了它曾经只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
修行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打坐看似高深,可最初不过是安安静静地坐稳一刻钟;讲经看似气度非凡,可最初不过是认真背下一句经文。小事里有秩序,小事里有自持,小事里有修炼。当一个人能在小事中见大义,能在细节里持长心,那份力量便开始聚拢,日后无论做事还是带人,都会自然流露出让人愿意跟随的气息。领袖的根,不在于他们掌控多少资源,而在于他们在细微处能否守住分寸、承担责任。
我曾与一位老朋友同行,他如今是大公司里的掌舵人,但在年轻时,只是车间的普通工人。别人下班后急着回家,他却愿意留下来,把地面扫干净,把机器擦到发亮。他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心里过不去那个“差不多就行”的关口。渐渐地,工友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的就是他,因为他认真、靠谱、肯担当。等到机会来临,他自然被推到更重要的位置。后来他告诉我:“做大事的本事,其实是从不怕做小事开始的。”
我自己在修行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体悟。刚入寺时,我被分到清扫院子的活计。起初心里有些不平,想着来学佛却去扫落叶,这算什么修行?师父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先把院子扫干净,心才会有地方容得下经文。”我半信半疑,但日子久了,才发现扫院子并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它让我学会了细看每一片落叶的形状,学会了不急不躁地收拾脚下的每一寸地。那些看似微小的耐心与细心,后来成了我在更大场合里不慌不乱的底气。
真正的顿悟,是在一次下山途中发生的。我与一群年轻人结伴行走,路过一条小溪时,溪上只有几块零散的石头可以踩。大家都忙着找自己落脚的地方,唯独其中一人先过去,又回身搬了块稳当的石头放好,让后面的人更容易过。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就是领袖的影子——不是站在队伍最前喊口号,而是在别人尚未开口时,主动去做那件利他的事。这样的举动,可能只是举手之劳,却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深刻的信赖感。
于是我明白了,小事不是琐碎,而是大事的起点。一个人能不能在无人注视时,依旧用心去做小事,决定了他能否在聚光灯下镇定自若。领袖并非靠职位和权威压服别人,而是靠一件件日常小事累积起的信誉,让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修行人亦然,佛法的深处,不是在华丽的辩论中,而是在每一次不发脾气、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次克制欲望的小事中。
到了明理的阶段,你会发现,领袖的成长过程和修行的路径如出一辙——都是从最基础、最细微的地方开始,一步步积累,一点点扎根。当你在小事上自律、尽心,就等于在为未来的大任打地基。地基越稳,楼就能建得越高;根扎得越深,树就能顶得住风雨。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常常被人忽略,因为浮躁的心总想直接跳到结果,不愿在细节上耐心耕耘。
所以,不要轻视眼前的小事。你倒水时的细致,写字时的认真,帮人时的诚恳,这些都在无声地塑造你。等到某一天,当你被推到领袖的位置,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因为那时的你,不是忽然站上去的,而是一路从小事走上去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拉姆·查兰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书中强调领导者必须从不同阶段的小事与角色转变中成长,可与本文所述体悟相印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