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后备干部管理是先选拔后培养。
2025-08-12
好苗子要先认出来,再去精心养大。
我常想,选人这件事,像农夫下田。播种前,他要先挑选种子,不能把石子当作谷粒,也不能把病籽混进田里。挑好了,才会有后面的耕耘与收成。后备干部管理的智慧正是如此——不是先随意拉一批人来教,而是先辨得出谁的根性、志向、品格适合走这条路,再投入心力去培养。若颠倒了次序,就像在沙地上种稻,不管灌多少水、施多少肥,都难见好收成。
修行也是同理。师父收徒,不会先给所有人传最深的法,而是先看一个人的心性是否稳,是否能在枯燥和挫折中守住初心。这样的人,一旦传法,才不会半途而废。挑选是为了节约生命的力气,不是为了排斥谁。因为时间有限、资源有限,把力气用在最可能开花结果的土壤上,才是对众生和道业的负责。
我曾见过一位领导,因为着急培养接班人,匆匆从手下挑了几位年轻人去参加各种培训。可是这些人里,有的本就志在别处,有的能力不配位置,有的心性不稳,结果培训结束,真正留下并能担当的寥寥无几。他后来叹气说:“当初若是先观察两年,再定人选,少走多少弯路啊。”这句话让我记得很深——原来急于培养,反而会耗尽培养的耐心;先选拔,才是培养的基础。
承着这个道理,我也想起寺里的例子。师父选座下弟子时,不会因为某人聪慧伶俐就立刻传授大法,而是先让他做杂务:挑水、劈柴、扫地、照顾病僧。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看他能否在最不起眼的小事中守住分寸。耐得住,说明根性好;耐不住,再多的法也学不成。就像后备干部,先要看他在日常工作中是否真心做事、是否有担当,而不是只会在台上说得漂亮。
顿悟往往发生在对顺序的重新理解里。我过去总觉得,培养是为了让人变好,所以先培养、后选拔也是可行的。直到有一次下山途中,看到农人挑选稻种,他把一大盆谷粒倒进水里,沉下去的饱满好籽留下,漂在水上的瘪籽立刻捞掉。我问他:“能不能不挑,直接种?”他笑说:“你不挑,田里要多几倍的功夫,还不一定有收成。”那一刻我明白了,先选拔,不是轻视那些不被选中的,而是为了不浪费每一次灌溉、每一次施肥的机会。
真正的培养,是在确认了人的方向之后的投入。一个心志已定、能力合格的人,即便在培养中遇到坎坷,也会咬牙走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条路属于自己。而一个根本没打算走远的人,就算你给他最好的资源,也可能在半途转身离开,甚至带走你投入的心血。后备干部的培养,重在可持续,而可持续的起点,就是准确的选拔。
到了明理的阶段,这个道理会更加清晰:先选拔后培养,不是冷酷的筛选,而是爱的长远安排。它的核心不是排除,而是成全——成全那些真正愿意走下去的人,让他们在合适的土壤里成长得稳健;同时也让不适合的人去走他们更合适的路,免得双方都在错误的路径上消耗生命。修行中也是这样,师父不会硬拉一个不愿持戒的人来念经,也不会让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去闭关,那是在保护他,不是在拒绝他。
所以,当我们谈到后备干部管理,不要只想到“培养”两个字,而要先想到“看人”。看人不是一眼定终身,而是持续的观察、真诚的了解、长期的验证。当你真正选对了人,培养就会水到渠成;当你急于培养不合适的人,最终可能伤了人心,也耗了资源。先选拔后培养,正是为了让每一分付出,都能在合适的土壤里发芽开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识人用人:用对人,做对事》(曾仕强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书中详细探讨了选拔在培养之前的重要性及识人的方法,可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