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领袖强调洞察力、领导力和专业理解力。
2025-08-12
看得清、带得动、做得精,才是真正的带头人。
我行走在世间多年,常见有人坐上了高位,却像被推上去的木偶,看似威风,实则茫然。他们以为领袖就是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却不知这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领袖,必须有三样内力:洞察力、领导力和专业理解力。洞察力是眼睛,看见别人看不到的趋势与细节;领导力是心胸,让人心甘情愿地聚拢在一起;专业理解力是双手,能亲自触摸事物的本质与细微之处。有眼无手,是空谈;有手无胸,是孤勇;有胸无眼,是盲行。三者相合,方能立得稳、行得远。
修行人也需要这样的“三力”。洞察力,是在静坐中看见自己心念的起落,看出执念的根;领导力,是能带动同行者,不争高下而相互成就;专业理解力,则是对佛理、戒律、修行方法的深刻体会,不只停留在字句表面。这三者缺一,就容易走偏。世间的领袖与修行的引路人,其本质的要求是一致的——看得深、带得住、做得成。
我曾认识一位企业领导,他业务精湛,能亲自解决许多技术难题,但管理团队时总是力不从心,因为他缺少洞察人心的能力。看不出谁在消极怠工,谁在暗中努力,也看不出市场的微妙变化。几年后,公司被一个眼光更长远的竞争者超越。他告诉我:“我以为自己够专业就能带好团队,却忘了领袖要先看得清路,再带人走。”反之,我也见过有的人天生口才好,能鼓动人心,却连最基本的业务流程都不懂,最后失去了团队的信任。
承接这个思路,我想起寺里的师父。师父在带弟子时,从不只讲佛经的高远义理,而是先看弟子的性格、习气,再安排不同的修行法门。他能洞察谁急躁、谁懒散、谁爱面子、谁怕吃亏,然后在日常小事中慢慢磨炼。比如对急躁的人,安排他照看花木,让他学会等待;对懒散的人,安排他守门迎客,让他感受责任。这样的安排,让弟子既得到了历练,又没有失去信心。师父不仅看得清,还能带得动,更重要的是,他对佛法和人心的结合有深刻的专业理解,所以无论多么顽劣的弟子,也能渐渐调伏。
顿悟的时刻,往往是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几年前,我在一项工作中被推到负责的位置。起初我用力安排任务,却发现团队的执行力很差。我怀疑是他们不够尽心,后来才发现,是我自己没有先看懂形势,没有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任务,也没有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做示范。于是我开始花时间观察他们的习惯、听他们的想法,同时补足自己对项目细节的理解。当我既能看清前方的路,又能带头完成关键环节,并且在过程中支持和提升别人时,团队的士气才真正起来。那时我才深刻体会到,洞察力让你不迷路,领导力让你不孤单,专业理解力让你不空谈。
有一次下山,我遇到一条岔路。同行的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该走哪边。这时一位老人站出来,说前方左侧虽然路远但平稳,右侧虽近但湿滑。他不仅知道路况,还能说清原因,并主动带路,一路照看大家。那一刻,我觉得他就是这群人自然的领袖——因为他看得清(洞察力)、带得动(领导力)、走得稳(专业理解力)。
到了明理的阶段,我们会发现,这三力并非孤立,而是互为支撑。洞察力若没有专业理解力的验证,很可能变成空想;专业理解力若没有领导力的驱动,可能只成个人的技巧;领导力若没有洞察力,可能带错方向。修行中,洞察是慧,领导是愿,专业理解是行,慧愿行合一,才能真正成就自他。世间亦然,领袖不是职位上的标签,而是这三种力量自然流露的结果。
所以,不要只想着去“当领袖”,而要先让自己看得清、带得动、做得精。当你在日常的观察、带人、做事中不断修炼这三力,有一天,即使你不主动争位,众人也会自然而然推你到那个位置上,因为他们信你能带他们走对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领导梯队:全面打造领导力驱动型公司》(拉姆·查兰、斯蒂芬·德罗特、詹姆斯·诺埃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书中详细剖析了领导者在不同阶段需要具备的洞察力、领导力与专业能力,适合结合实际修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