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岗位适配的人,尽职尽责的人,就是优秀人才。
2025-08-12
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他自然能发光。
我在许多地方见过这样的人——不一定学历最高,也不一定背景最亮,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如鱼得水,默默把一件件事做到极致。有人在前台接待,笑容和节奏恰到好处;有人在维修间工作,手里的一把扳手能化解机器的脾气;有人在仓库管理,每一笔货物的去向清清楚楚。外人看,他们只是普通的岗位职员,但真正与他们共事的人知道,这样的人就是团队的中坚,是无声的宝藏。岗位适配,尽职尽责,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要求,而是成就优秀人才的核心条件。
修行里,也有类似的道理。师父给弟子安排功课时,不会让一个初学者立刻参悟最深的公案,也不会让一个心浮的人去守长时间的静坐,而是先找最适合他的入门法门。有人念佛能定心,就先从持名开始;有人体力充沛,就安排多做行禅和劳作。适配之后,弟子在自己的节奏里安住,才能真正尽心尽力,不因不适合的安排而消磨热情。这与世间的岗位安排没有本质区别——匹配是为了让人用得上全力,而尽责是让这份力不被浪费。
我认识一位朋友,年轻时进了一家公司,起初被安排在销售岗位。但他性格腼腆,口才一般,每次见客户都紧张,业绩平平。领导并没有急着淘汰他,而是留意到他在整理客户资料时非常细致,对数据有天然的敏感。于是把他调去做市场分析。换了岗位不到半年,他便成了部门的骨干,帮助团队做出许多精准的决策。他自己也说:“换了位置,我才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做得这么好。”这就是岗位适配的力量——它让一个人从被动到主动,从平庸到发光。
承接这一点,我在寺院见过另一种深刻的例子。有一位师兄力气很大,手脚利落,原本被安排抄经,却总是心浮气躁,写不出平稳的字。后来师父让他去劈柴、挑水、修墙。他在体力活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心也一点点沉下来。有一天,他回到抄经案前,字迹竟然自然端正起来。师父说:“不是你不适合修行,而是要先用适合你的方式修。”岗位适配,不只是效率问题,更是成长的入口。
顿悟的时候,我发现尽职尽责并非自然而然,而是需要条件成全。岗位适配是前提,尽职尽责是结果。很多人之所以看似“不尽责”,是因为他们在不适合的岗位上,心力消耗在克服不匹配的摩擦上,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卓越?反之,当人和岗位契合时,工作会像呼吸一样自然。责任心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不必每天被鞭策,也会自发地扎根。
我还想到一位在小餐馆工作的厨师,他做的面条总是筋道香滑。有人问他秘诀,他笑着说:“我只做自己会做的,做到最好。”这看似简单,其实是深刻的岗位智慧。他没有被推去做烤鸭或西餐,而是专注在自己的面条上,用尽心力把它做到极致。岗位适配带来了稳定,尽职尽责让这份稳定变成长久的信赖。
明理之时,我体会到一个更长远的意义:岗位适配与尽职尽责,不只是成就个人的优秀,也成就了组织的稳固。一个岗位上的人如果既适合又尽责,他就像一颗稳固的榫卯,让整个结构更坚韧。修行团体如此,世间团队亦然。领导者的责任,是看清每个人的特质,把他们放在最能发挥的地方;个人的修行,是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守住分寸,日日精进。
所以,优秀人才的定义,并不只是能力出众,而是能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全力以赴。这样的优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日久生辉;不是靠外界的夸奖维持,而是自我成就的喜悦在内心长存。找到适合的位置,然后在上面尽职尽责,这是一种朴素却极其长久的力量。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书中深入探讨了“人岗匹配”与“纪律文化”对卓越组织和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值得反复细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