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形成思辨的思维,就要多读书,认真多读书。
2025-08-12
读书读到心里,才有自己分辨是非的眼睛。
我常想,人的脑子就像一片田地,若只靠自己平日的见闻去播种,收成难免单薄。思辨的能力,就像田里长出来的好庄稼,需要多样的种子,需要阳光、雨水,还需要细心的耕耘。书,就是最丰富的种子。一个人要想形成真正的思辨思维,不能只靠几次辩论的冲动,也不能只靠零散的知识碎片,而要在多读书、认真读书中慢慢积累,既读不同的书,也要读透每一本书的深意。这样,脑中的田才会肥沃,思维的根才会扎得深。
修行人看读书,不是为了堆砌知识,而是为了让心更清明。经文、论典、注疏,每一次诵读,都像是在拓宽视野、加深理解。佛经里讲“闻思修”,闻是听闻、阅读,思是反思、辨析,修是身体力行。少了“闻”,思与修都成了无源之水。世间人若不多读书,容易陷在自己已有的认知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可以有另一种解法。思辨的第一步,不是反驳别人,而是先能从多个角度看同一件事,而这正是读书的馈赠。
我认识一位朋友,年轻时喜欢争辩,什么话都要抢着反驳。可很多时候,他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因为底子薄。后来他开始强迫自己多读书,不只读自己喜欢的,也读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作品。渐渐地,他在讨论时不再急着驳倒别人,而是先分析对方观点背后的逻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去回应。别人听他说话,常会感到他的话更有分量,因为那是多方思考的产物,不是情绪的冲动。
承接这个道理,我在寺院里体会过另一种读书的深意。初入山门时,我只读我觉得“有用”的经典,把别的经卷放在一旁。师父看到了,说:“你挑着读,就像只挑自己爱吃的菜,营养会不均衡。”于是我开始读那些当时不太理解、甚至觉得枯燥的经文,慢慢才发现它们在另一种境界里打开了新的门。思辨的能力,也是这样养成的——不是只读自己赞同的书,而是读那些让你心里起波澜、甚至一时不适的书,从不适中看见不同的世界。
顿悟常在某一次阅读和生活的结合里到来。有一年,我在书中读到一句关于“人心预设”的论述,说人往往先有结论再去找理由支撑它。我当时心中一惊,因为回望自己的许多争辩,其实就是这样在进行的。那一刻我明白了,思辨不是证明自己对,而是不断检验自己是否错。书籍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思考里的漏洞,也让我学会承认和修正。这种修正,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让思维越来越坚韧。
读书之于思辨,还有一个隐秘的作用——它让人学会延迟判断。生活中,很多人急着下结论,正是因为他们的脑中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训练,不知道世界有多少种可能性。书读得多了,你会习惯先收集信息,再推敲利弊,最后才得出判断。这种延迟,不是犹豫,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笃定。修行人讲“不急于起心动念”,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理之时,我看得更清楚:多读书和认真读书,是思辨的两翼。多读,让你见识不同的思想风景;认真读,让你在一处深挖出泉水。缺一不可。多而不精,像是走马观花,见过了风景却记不住路;精而不多,像是在小院里反复种一棵树,树长得再好,院子依然狭窄。最好的状态,是广收博采,再细细咀嚼,把书里的养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这样形成的思辨,不是借来的声音,而是你自己的心声。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思维敏锐而有力量,就不要吝惜在读书上的时间。挑选不同领域的书,既读古今智慧,也读当代思想;既读同意的,也读相反的。读的时候用心,读完了去想,想完了去问,再在生活中去印证。日复一日,你会发现自己不再轻易被言辞左右,也不再害怕面对不同的声音,因为你已经有了一颗能分辨、能吸收、能消化的心。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全书系统讲解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对培养深度思考与思辨能力极有助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