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思想要不断碰撞、杂交,才能井喷创造出新思想。
2025-08-12

想法只有互相碰一碰,才会冒出火花。

我见过很多聪明的人,关起门来苦想,想得额头冒汗,却依旧没有新的点子。他们的脑子像一口井,水虽然清澈,但总是同一汪,不会长出别的味道。思想也是这样,如果只在同一个方向里循环,就算再精深,也容易陷入单调。要让思想像喷泉一样涌出新的水流,就得让它不断碰撞、杂交,与不同的思想相遇、摩擦。碰撞可能会让你一时不适,就像水流进了陌生的沟渠,但正是这种不适,孕育了变化的可能。

修行中,佛法虽有定法,但并不拒绝不同的见地交流。师父常说,闭门苦修固然可贵,但与同参道友辩经、与不同宗派交流,更能磨亮心智。有时一句不同的解读,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涟漪荡漾,水下的世界才显露出来。思想的碰撞,不是为了争高下,而是为了互补不足。你握着一把钥匙,我有一把锁,你有一张地图,我手里是指南针——只有合在一起,路才能更远。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画家,他画功扎实,但作品总让人觉得缺少灵气。他自己也困惑,直到有一次,他和一群摄影师、舞蹈演员、诗人同住一个艺术营,整整一个月每天聊创作。摄影师教他如何捕捉光线的瞬息变化,舞蹈演员让他体会动作里的韵律,诗人提醒他画面也能有“诗眼”。那一个月,他的画开始有了呼吸感。后来他说:“原来我一直在用画家的眼睛看世界,没想过换一副眼睛。”这就是思想杂交的力量,它能把原有的土壤翻新,让新芽有地方冒出来。

承接着这个体悟,我想起在寺院的一段经历。一次,我们几位弟子在诵经后,讨论经文的含义。平日里我只按自己理解去体会,但那天,一位师兄从禅宗的角度解释,一位师姐又从净土的路径切入。我起初觉得他们的说法不合经意,但仔细一听,却发现其中有我忽略的细微处。那一刻我明白,思想的碰撞不仅是不同知识的交流,更是不同生命经验的汇流。你带着自己的路走来,我带着我的路走来,交汇时,不必非要变成同一条路,但我们彼此的视野都会拓宽。

顿悟的时刻常常发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思想冲击里。多年前我读到一本完全不符合自己兴趣的书,是关于植物进化的。起初只是好奇翻翻,却在其中看到一种奇特的传粉方式:两种原本无关的花,在同一个季节里互相吸引相同的传粉者,久而久之,它们的花色和香味竟慢慢趋同,甚至演化出互利的关系。我突然想到,人类的思想何尝不是这样?彼此交往、互通有无,久而久之,就会长出全新的形态。这种“杂交”不是混乱,而是一种进化。真正的新思想,不是凭空生出来的,而是多股思想的水流汇聚后,在交汇处形成的浪花。

我曾在工作中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团队遇到瓶颈时,往往开会只让本部门的人讨论,结果一年下来,方案差别不大。后来一次机缘,他们邀请了完全不相关领域的同事参与讨论——市场部的人提出了客户行为的洞察,技术部的人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设计师又给出更直观的呈现方法。最终的方案出乎意料地好。团队负责人感叹:“原来不是我们没想法,而是想法一直在同一片水里打转。”

明理之时,我更清楚了,思想的碰撞与杂交,其实是生命谦逊的表现。你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完备,愿意倾听别人的看法,愿意放下“必须是我的才最好”的执念。修行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思想也需要这样的胸怀。碰撞并非一定要你放弃原有的立场,而是让你在不同的光下,看见同一个事物的不同面。那种看见,会让你在创造时不再局限于单一路径,而是能随时调动多种可能性。

所以,想让思想井喷,就不要让它独守一隅。多读书,多交谈,多走出去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故事。与其害怕冲突,不如把它看作一场思想的炼火——火能烧掉糟粕,也能炼出精华。等到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变了,不是只会沿着一条旧路走,而是能像水一样找到新的出口。那时,你的思想就会像春天的田野,处处都有新芽破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创意公司》(埃德·卡特姆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书中以皮克斯的创作管理经验为例,详细阐述了多元思想碰撞与团队创造力爆发之间的关系,非常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