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基础理论功底,光聪明是没有用的。
2025-08-12
聪明只是火花,基础才是能让它长久燃烧的柴。
我见过不少人,机灵过人,说话反应快,做事也有巧思,旁人常惊叹“这人真聪明”。但几年过去,他们的成绩并没有长进,反倒被踏实笨拙的同辈超过了。这让我想起盖房子的道理——楼再高,若地基没打牢,风一吹雨一打就要出事。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就是人的地基;聪明只是装修和装饰。装修再精致,没有结实的地基,也是空中楼阁。
修行中也有相似的情形。有些弟子悟性极好,一点就透,经文背诵飞快,讲解时妙语连珠。但当师父问他深层的义理,或者让他应对不同的境界,他就会露出破绽,因为他的“透”只是灵光闪现,并没有厚实的学养支撑。师父常说:“有慧根的人更要下笨功夫。”光凭机敏,走不远;唯有在根本处夯实功夫,才能在风雨中站稳脚。
我认识一位做科研的朋友,本科时因为聪明,成绩一直拔尖,可读研后遇到难题时,他发现自己很多最基础的数学、物理概念并没有吃透,推导公式常要回去翻书。与此同时,另一位当年成绩平平的同学,却因基础扎实,很快突破了研究瓶颈。他感叹说:“我早该意识到,聪明是瞬时的优势,基础是长期的胜势。”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
承接这个道理,我在寺里时,初学打坐也觉得自己悟性不错,不出几天就能静下心来。但师父看出我身体姿势不稳,呼吸浅而乱,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练“数息”。我心里急躁,觉得这是小学生的功课。可有一天打坐到深夜,我的腿突然剧痛,呼吸乱了,整个人心浮气躁,根本坐不下去。那时才明白,没有扎实的基础姿势和呼吸训练,所谓的“静”只是暂时的假象,真正的境界一来,便全盘崩溃。
顿悟往往是在失败中到来的。有一次我帮人整理文稿,发现作者的逻辑结构凌乱,引用的概念经不起推敲。我原以为这是粗心的结果,细聊才知道,他的理论知识是从各种培训班、讲座、短视频里拼凑来的,从未系统读过一本专业书。表面上信息量很大,实则没有真正的体系支撑,就像堆积木,底层松散,上层自然东倒西歪。那一刻我明白了,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的力量,是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心里有稳固的“支架”可依,不至于乱了阵脚。
我还想到一个木匠的故事。年轻的徒弟手巧,做的花纹精致,客户赞不绝口。但几年后,他的家具却频频开裂,因为他从未学过木材的打磨与处理原理。另一位看似笨拙的师兄,却懂得木材的水分变化和结构力学,他做的家具虽然朴素,却能用几十年不坏。聪明是才艺,基础是寿命。前者让你快,后者让你久。
明理之时,我更清楚了:基础教育和基础理论,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任务,而是终生之事。聪明可以帮你开门,但走得稳、走得远,全靠脚下的地基。修行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若你有聪明,就要更谦虚,把聪明用来学会扎根;若你自觉笨拙,也不要急于求成,因为你正在悄悄积蓄可以支撑一生的力量。
所以,不要轻视打基础的过程。那是看似缓慢、却最不容省略的功夫。学语言,要背单词、记语法;学乐器,要反复练指法;学理论,要啃下那些枯燥的原理;修行,要从持戒、定心开始。聪明只是点燃火柴的那一刹那,而基础是持续添柴的长久之计。柴不够,火迟早会灭;地不固,楼迟早会塌。愿你既有火花,也有厚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学问的基石》(John Dewey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书中深入探讨了教育与基础知识对于终身学习和创造力的支撑作用,非常契合此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