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要把产品质量不好作为自己的耻辱。
2025-08-12

做得不好不是小事,那是砸自己招牌的耻辱。

我见过一些工匠,做出的东西差一口气,自己还说“差不多就行”,那语气仿佛只是今天运气不好。但真正的老匠,哪怕只是一道暗角没抛光、一道缝线没对齐,都会皱眉,甚至失眠。因为他们知道,产品的质量不仅是对顾客的交代,更是对自己人格的映照。你手里出来的东西,就是你的名字;它好,你就立得稳,它坏,就是在自己脸上抹灰。

修行中同样如此。做功课时,师父常说“莫敷衍”,因为一念敷衍,便是对佛、对法、对自己的不敬。产品质量不好而不以为耻,心的松懈就像裂缝,慢慢会渗透到每一件事上。世间的技艺与修行的功夫,虽表象不同,却有着同一根脉:用心。你若真把一件事当成命里的担当,就不会允许它含糊过去。

我曾遇到一位制琴师傅,年轻时做过一批小提琴,因为赶工,漆面没干透就出厂。顾客拿回去没多久,琴面起了斑。虽然买家没追究,师傅却主动挨家挨户回收重做,那几个月他亏得几乎破产。但他说:“留着那批琴,就像我欠自己一笔债,晚上睡觉都听见琴声在骂我。”多年后,他成了全国闻名的制琴师,徒弟问他秘诀,他只说:“把不好的当成耻辱,就不会让它再发生。”

承接这个心法,我在寺院里做香牌的经历,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学着刻经文,刻刀一歪,字迹就不正。师父看见后并没有责骂,而是让我拿着那块歪字的木牌,每天早课前端在手里看一遍。我起初觉得这是惩罚,后来才明白,那是让我把“做得不好的感觉”刻进心里。只有真切感到难堪,才会在下一次时下意识地放慢动作、稳住呼吸、再多检视一眼。

顿悟往往出现在你愿意直视自己的“不好”时。有一次,我为朋友设计一个小册子的封面,因为时间紧,随手用了旧模板,想着反正免费帮忙,对方不会介意。可当朋友拿着成品笑着说“谢谢”时,我心里突然一沉——那笑容背后并没有真正的惊喜。回到家,我把那封面和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差距一目了然。那一刻我意识到,质量不好最先丢的是自己的尊严,其次才是别人的信任。你可以找千万个理由宽恕自己,但成品会毫不留情地揭露你的真实态度。

在科学、商业、艺术、修行,甚至生活的细微处,这个原则都成立。一个医生若对自己的手术结果不满意,心中存耻,就会在下一次更小心谨慎;一个厨师若对一道菜的味道不满意,心中存耻,就会反复试味到最好;一个修行人若对自己一次打坐的心散感到羞愧,就会在下次更用功守心。这种“耻”不是自我贬低,而是自我唤醒——它提醒你:你本可以更好。

明理之时,我懂得了,把质量不好当成耻辱,并不是苛求完美,而是让自己对每一件事负责到底。你尊重自己的作品,作品才会回馈你声誉与信任;你轻慢它,它便反噬你,让你在别人眼中失去分量。修行讲“精进”,世事讲“尽责”,两者的落脚点都在——做得尽心尽力,不负己、不负人、不负物。

所以,不要怕承认自己做得不好,也不要用借口掩盖。让那份不安与羞愧在心中留下痕迹,它会成为你下次迈向更高标准的动力。等到有一天,你回望走过的路,会发现那些让你脸红的时刻,其实是你最重要的老师。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匠人精神》(秋山利辉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书中详细探讨了日本工匠对质量与责任的极致追求,尤其强调“以瑕疵为耻”的职业伦理,对任何行业的人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