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垂直提拔容易导致干部队伍同质化,跨界提拔有利于形成组织的多元化视角。
2025-08-12
眼界不同,才能看见不同的路。
我见过一些组织,干部一层一层往上升,像爬一根笔直的竹竿。每个人走的路径几乎一样,学的东西差不多,说话的口吻、做事的节奏,也越来越像。这样的好处是配合默契、传令顺畅,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一旦面对从未见过的局面,大家思路都卡在同一条轨道里,缺少反应的多样性。垂直提拔就像在同一块田地里反复种同一种作物,短期看整齐划一,长期看土壤会贫瘠,病虫害一来就是全军覆没。
修行里常说“法无定法”,道理与此相通。世间变化无常,单一的成长路径像是用一种调子弹一首曲子,不管换什么曲名,旋律总是差不多,听久了不免麻木。反之,若能在干部提拔时引入跨界的经验,让有不同背景、不同思维的人走进决策层,就好比在园子里种上花、草、果树、藤蔓,各有根系,互相滋养,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强。
我曾见一位财务出身的干部被调去管市场部。开始时,他看广告方案像看天书,做销售策略时也生涩笨拙。但他带来的预算管控、数据分析能力,却让市场部的投放更精准、更节约。半年后,他学会了和设计师、业务员用他们的语言沟通,也发现了市场嗅觉的重要性。这种跨界,不是强行换岗的折腾,而是为组织注入新的血液,让固有的流程有机会被重新审视。
在寺里,师父偶尔也会安排弟子换功课。习惯打扫禅堂的,被派去斋堂烧火;专门抄经的,让去田里种菜。初时大家都不自在,总觉得“不是自己擅长的事”。可过一段时间,原本只会扫地的学会了控制火候,原本只会写字的懂得了农时与气候。这样的轮换,让人不至于困在自以为熟悉的角落,也让看世界的角度多了几层光影。干部的跨界提拔,其实就是类似的用意。
顿悟往往发生在冲撞之中。一次会议上,不同部门的干部被召到一起讨论一次重大改革。大部分人提出的方案都基于原本的业务模式,思路相似,差别只在细节。一位刚从外部引进的干部,却大胆提出用全新的技术链条替代旧模式。这在老同事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但经过讨论推演,竟发现不仅可行,还能节省大量资源。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多元化的视角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防止组织陷入集体盲点的护栏。
跨界提拔并不只是调换岗位,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开放。它要求用人者放下对“完美熟练度”的执念,接纳新人的学习曲线;也要求被提拔者放下过去的成就感,愿意在陌生的领域从头学起。这种过程很像修行中的“破我执”——你必须承认,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也必须承认,别人的长处可能恰好补上你的短板。
明理之时,我更懂得,垂直提拔与跨界提拔,并非孰优孰劣,而是需要平衡。垂直路径保证了传承和稳定,跨界路径带来了活力与创新。若只依赖一条路径,组织要么因保守而僵化,要么因频繁冲击而失序。真正的智慧,是在稳定的主干上不断嫁接新的枝条,让树既能扎根稳固,又能枝繁叶茂。
在修行路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只在熟悉的经文和禅法中徘徊,就算十年如一日,也未必能看见更深的风景;而若时常跨出一步,听听不同宗派的讲经,甚至去俗世走一遭,反而可能在对照之中顿悟到原本未察觉的真味。干部队伍的建设,与修行的成长,殊途同归。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强调多元化视角和跨领域学习对于打破组织惯性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