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让员工长时间等电梯是高成本,电梯慢慢走是高成本。
2025-08-12

等得久,走得慢,都是在烧掉看不见的钱。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家企业,前台在高楼的一层。我到得早,站在大厅里等电梯,等了差不多五分钟才上去。后来才知道,这座楼的电梯调度老旧,等的人多时,系统调配不灵,员工早上排队上楼是常态。我当时就想,这五分钟,放在一个人身上也许无足轻重,可放在几百人身上、每天重复,时间的浪费就像漏水的水缸,日积月累,全是成本。更可怕的是,时间不是唯一的损耗,等待会消磨人的耐心,让工作还没开始,就带着一丝怠意。

修行里常讲“行住坐卧,勿失当念”,不是说人要不停地干活,而是说心要在正处。等电梯的这几分钟,心早已飘走,或抱怨,或焦躁,或干脆走神。这种精神的耗损,是无形但真实的。若再加上电梯慢慢走,从一层到二十几层像蜗牛爬坡,一天的起点就被拖得迟缓,整个组织的运转节奏因此被悄悄改变。

我曾见过一家工厂,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早高峰时段专门开了两部电梯只服务员工,并配合优化调度软件,结果每天早班前的拥堵几乎消失。经理算了一笔账:原先员工平均等候和乘坐时间合计七分钟,现在缩短到两分钟,五分钟的节省乘以上千人,一年就是惊人的工作时数回收。这不仅是算钱,更是算人的状态——早到工位,心平气和地开工,和匆忙冲进办公室、满心怨气,完全是两种结果。

承接这个道理,许多领导者在管理中却常常忽略类似的细节。电梯只是其中之一,打印机故障、审批流程繁琐、办公软件反应迟钝,这些日常中的“慢”,看似微不足道,却像一条条绳子,慢慢缠住了组织的效率。员工在这些地方耗掉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对工作的热情和信任。修行人讲“方便法门”,企业管理里同样要讲“方便”,让人行走无阻,方能心安力足。

顿悟是在一次寺院布施时来的。那天施粥的人排起了长队,锅里的粥浓香四溢,可打粥的师兄动作缓慢,一勺粥放碗里还要仔细刮平。队伍的后面开始躁动,有人低声抱怨。我看着师兄那细致的动作,心里忽然明白:细致本无错,可在需要流畅的时候,它反而成了阻碍。若能在速度与细致之间找到平衡,便不会让善事变成耗心的等待。这和电梯的道理如出一辙——速度与体验要兼顾,否则好意反为累赘。

电梯慢,不只是机械的问题,它是系统协调、资源配置、用户体验的综合体现。它考验的不只是维修工的手艺,更是管理者的眼光。管理者若只看见机器转没转,却不去体察人等候时的感受,就会低估“等待”的杀伤力。长期的等待让人学会了将就,学会了不再提出改善的要求,而这正是组织活力消退的信号。

明理之后,我更清楚,消除这种看似微小的等待,其实是提升组织温度的一种方式。快速高效的电梯,是一种尊重——尊重员工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情绪,尊重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在无意义的等待中磨损心气。正如修行中要扫净禅堂的尘土,才好安心入定,企业也需要扫清这些琐碎而顽固的“效率尘埃”,让人能把心力用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讨论成本,不要只盯着账面上的数字。慢电梯、长等待,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常常比一盏灯的电费更重,因为它们耗掉的是人最宝贵的资源——专注与热情。能看见、能解决这些小处的人,不只是会管理的领导,更是懂人心的修行者。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精益思想》(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书中深入讲述了如何识别和消除各种浪费,包括时间浪费,并通过改善流程提升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