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们公司的文化是“围墙”文化,不要影响墙外的人。
2025-08-12
不必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先守住自己的一片天地。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声音,有赞扬,有指责,有建议,也有无端的喧嚣。像春风里飘来的花粉,轻轻沾在你身上,也有沙尘在风里扑面而来,让你睁不开眼。很多人习惯随风摇摆,听到一句好话就心花怒放,听到一句坏话就立刻沮丧,仿佛自己的心被放在大街上,谁都能来摆弄几下。但真正走得远的人,早早学会立起一道“围墙”。那不是为了隔绝善意,而是为了守住内心的秩序,不被无关的杂音扰乱。
有一次,我在一间茶馆里,看着茶师泡茶。旁边坐着一个客人,不断插嘴,说水温不够高、茶叶不够嫩、泡法不够讲究。茶师只是微笑,不争辩,也不多解释。他的眼睛只看着手里的茶,水缓缓流下,茶香一层层浮起。那位客人讲得口干舌燥,最后自己倒了一杯茶,喝了,愣住了。那茶正好,香气绵长。茶师没有试图说服别人,只是用自己的手艺和专注,让茶自己开口。那一刻,我似乎看见了“围墙”的意义——专心做好自己墙内的事,不急着去改造墙外的世界。
很多人听到“围墙”两个字,会觉得那是封闭、是防御,是一种自我局限。其实不然,真正的“围墙”不是拒绝一切,而是为自己划定一个清明的空间,能专注、能沉淀、能生长。像园子里的篱笆,不是为了阻挡阳光,而是为了让里面的花草在没有践踏的安静中,长得从容。你可以邀请谁进来,也可以关上门独处。这种分寸,是一种成熟。
在日常生活中,人最容易被外界牵着走。别人的评价、流行的趋势、瞬息的热点,就像河里的急流,把人冲得找不到方向。若没有“围墙”,你会不断被卷走,直到精力耗尽,却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而当你有了“围墙”,你就有了可以坐下来喝一口水、想一想路的地方。你不会急着回应所有声音,也不会盲目加入每场争论,因为你知道,墙外的喧哗只是风景,不是你的目标。
真正的顿悟,是在你看懂了一件事——你不可能改变所有人,也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一个修行者,在山中静坐,听得见鸟鸣,也听得见远处猎人的枪声,但他不会起身去制止猎人,因为那是墙外的事。他要做的,是守住火塘里的那一簇火,不让它熄灭。因为火在,他就能煮饭取暖;火在,他就能在夜里照见经文。墙外的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律,墙内的世界需要你用心经营。
我曾经也是一个容易被外界扰乱的人。有人批评我,我急着解释;有人怀疑我,我恨不得立刻证明。但后来发现,那只是不断消耗自己的能量,却不见得能换来理解。反而,当我学会先不回应,先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结果往往是时间自己给了最好的答案。别人的眼光会变,别人的情绪会散,唯一能留下来的,是你用时间和心血做成的事。
所以我开始立自己的“围墙”。这不是拒绝交流,而是明确什么是我该管的,什么是我该放下的。墙内,是我的责任、我的修行、我的作品;墙外,是别人的选择、别人的声音、别人的道路。我不伸手去搅别人的水,也不让别人随意翻动我的土。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心安定了许多,效率也高了许多。原来,“围墙”不是限制,而是保护;不是隔绝,而是澄清。
一个人若没有“围墙”,就像院子没有门槛,进出的人踩乱了花,弄翻了碗,你只剩下收拾的疲惫。而有了“围墙”,你可以从容地邀请人进来喝茶,也可以关门独自看月亮。墙不必高,但要稳;门不必紧闭,但要有锁。这样,你的生活才有边界,你的心才有归处。
守住墙内,才能安然面对墙外。外面的风,你无法阻止;自己的火,你必须看护。围墙之内,沉心如水;围墙之外,任风云流转。这不是逃避,而是选择。这不是漠视,而是自持。当你站在自己的院中,看着墙外的世界来来去去,你会突然明白,安静是一种力量,不回应是一种智慧,做好自己才是最大的担当。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Ray Dalio)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8年
这本书中作者多次强调设立清晰的原则与边界的重要性,帮助个人和组织在复杂环境中守住自己的核心,不被外界的噪音干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