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艰苦区域岗位、艰苦工作岗位,未来可作为干部提拔的重要战场和机会。
2025-08-12

想成大树,就得先在风口浪尖上长根。

人常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一帆风顺,走在平坦的大路上,阳光恰好,微风不燥。但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在石缝里、荒坡上、寒风中完成的。那里土薄风大,水源稀缺,没有舒适的温床,却逼得根须往更深处扎,枝干更结实,叶片更抗风雨。人生的“艰苦区域岗位”“艰苦工作岗位”,正是这样的环境。它们看似边远、艰难、不起眼,却是淬炼人的地方,是未来真正脱颖而出的战场。

我曾见过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边境小镇工作。那是地图上常被忽略的地方,冬天零下三十度,夏天也尘土飞扬。初到时,他心里满是落差,同学们在城市里灯火辉煌的街头拍照打卡,而他每天面对的,是简陋的办公室和一成不变的道路。但慢慢地,他学会自己修电线、修水泵,遇到突发情况能独自应对,和当地百姓的关系也日渐亲近。三年后,他被调回中心岗位,工作效率和问题处理能力远超同龄人。有人问他秘诀,他笑着说:“没秘诀,那边条件不好,不练就没法活。”

艰苦岗位是磨刀石,不是温室。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却会逼你找到自己的办法。它让你面对的不是舒适圈里的重复动作,而是每天都可能不同的挑战。那里没有多余的资源供你浪费,你只能想方设法用有限的条件达成目标。正是这种被迫的全力以赴,让人从浮躁变得沉稳,从依赖变得独立,从“等着别人教”变成“主动去学”。

修行者明白一个道理:世间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艰难都在暗中雕刻你。山里的僧人清晨挑水、劈柴、扫院子,冬天的水凉得刺骨,柴堆常常比人还高。外人看这是体力活,没多少修行意义,但真正做过的人知道,这些日复一日的劳作,是磨去懒惰、散乱与依赖心的最好法门。艰苦岗位亦如此,它用现实的寒冷和紧迫,把一个人的潜能逼出来,把那些平时藏着的短板赤裸地暴露出来,让你没法逃避,只能面对。

顿悟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出现。你可能是在夜里加班处理一场突发事故时发现,自己已经能镇定下达指令;也可能是在荒山野岭解决了一个难题后突然意识到,这种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在城市里根本学不到。那一刻你会明白,艰苦岗位从来不是组织对你的考验,而是你对自己的锻造。它把你从纸上谈兵的人,变成能在风雨中站立的人。你不再害怕不确定性,因为你知道自己曾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也活下来、干成事。

未来的干部,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复杂多变、条件有限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那里让你懂得节制与效率,让你学会如何用人、如何做决策,让你习惯承担责任而不是推卸责任。你在那片“荒地”里开垦过一次,就再也不会惧怕荒地,因为你已经有能力让它长出庄稼。

当你回望,会发现那些最艰难的日子,其实是你生命中最丰厚的储备。那时你或许疲惫、抱怨,甚至怀疑过意义,但多年后,别人惊叹于你的果断、坚韧、解决问题的速度时,你才会笑着想起,原来这一切都始于那片被很多人避开的地方。艰苦岗位不是惩罚,而是馈赠;不是让你停在那,而是让你带着那里的力量走得更远。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把信送给加西亚》
作者:埃尔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10年
这本小书通过一个简单故事,诠释了在艰苦环境中主动担当、独立完成任务的重要性,是理解艰苦岗位意义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