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如果挣不到粮食,要敢于不发奖金。
2025-08-12
没收成的时候,就别想着分果子。
在田野里,农人最清楚这个道理。播种、施肥、除草、浇水,都是为了秋天能有满仓的粮食。如果一季的庄稼因天灾或疏忽颗粒无收,再去分粮,只能分空袋子。人心或许会不舍,嘴上也会有怨,但空袋子填不饱肚子,反而会让来年的种子都搭进去。经营企业、管理团队,乃至修行人生,都是一样的逻辑——没有挣到粮食,就要敢于不发奖金,不是苛刻,而是为了活下去。
我曾遇到一位老村长,那年全村的稻子遇了虫灾,收成只剩三成。有人提议,不管怎样先分给每家一点粮,至少让大家心里好受些。老村长摇头:“现在分,就是断了明年的种子。”他坚持把余下的稻谷先留作来年播种,眼睁睁看着不少人暂时挨饿。那一年,村里怨声载道,但第二年,风调雨顺,收成翻了几倍。老村长说:“粮食是命根子,分果子要等有果子的时候。”
在公司里,奖金是一种果实的象征。它既是对辛苦的肯定,也是对成果的分享。但如果企业当年没有创造足够的价值,仍然为了“安抚人心”去硬发奖金,那其实是在透支未来。透支的不是账上的数字,而是团队对价值和成果的敬畏之心。一次可以,习惯之后,大家便会觉得奖金是理所当然的,与产出无关。一旦这样的思维扎根,组织的竞争力就开始松动。
修行人也懂得这个道理。若一日不诵经,不打坐,不观照心念,就不能妄想着今日便有心安与智慧的收获。种因才有果,修功才有德。没有修行的耕耘,却渴望悟道的“奖金”,那只是自欺。真正的修行是严格的,不为虚名所动,不为一时的安慰所乱,而是看清自己到底种下了多少。
顿悟往往在舍的时候来。舍,不是冷酷,而是看得更长远。敢于不发奖金,并不是不爱惜人,而是比谁都想让人长久地有饭吃。那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担当。短期里你可能会被误解为吝啬,甚至引来抱怨与流失,但时间会证明,坚持按成果分配,是对团队最大的公平。这个道理和农事一样——年年分光吃光的村子,早晚会饿肚子;懂得留种的村子,哪怕一年辛苦,日后能年年丰收。
我认识一位企业主,创业十年,遇到过两次大亏损。有一次年底,他本可以用贷款发一笔奖金,让大家高高兴兴过年。但他选择如实告诉全员:“今年我们没赚到钱,奖金先不发,这笔钱要用来维持运营,争取明年翻盘。”不少人离开了,但留下的人在第二年见到业绩反弹,奖金翻了倍。那一年,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奖金是你们挣的,不是借的。”
明理之后,你会懂得,不发奖金不是目的,发得起、发得长才是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没收成的年份学会忍,学会保护种子、修补土地、积蓄水源。修行里也一样,不怕当下的寂静,不贪暂时的虚荣,而是甘愿耐心地积累,等到水到渠成,花开自会满园香。
敢于不发奖金,本质上是一种不忘因果的智慧。因不足,就不会强求果;因扎实了,果自会丰盛。领导者的责任,不只是今天给人好看的账面,而是让他们十年后依然能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收获、分享。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穷查理宝典》
作者:查尔斯·T·芒格(Charles T. Munger)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10年
书中多次强调理性和长期主义,指出不应为了短期安慰而做出损害长远利益的决定,与“敢于不发奖金”背后的思维不谋而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