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言者负责,闻者足戒。
2025-08-12

说话的人要有分量,听话的人要有分寸。

生活中,说话容易,负责任地说话难;听话容易,带着警醒去听更难。言语之力,轻可暖心,重可伤骨。一个人出口的话,若不经思量,可能像风筝断线,飘得远,却不知会落在哪片屋顶;而听者若无分辨,便容易将一时的声响,当作亘古不变的真理,或误入歧途,或生出怨怼。修行之道中,这句话“言者负责,闻者足戒”,其实是对言与听的双向提醒:说者需对出口的每一个字负责,听者需对进入心里的每一句话谨慎。

我曾遇到一位长者,他不多言,却每次开口都掷地有声。有一次,村里两个年轻人因误会争执不休,长者只说了八个字:“言要真,心要稳。”这句话让两人安静了半晌,最后一笑化解了矛盾。事后我问长者,为什么不多劝几句,他说:“多说反乱,少说需准。”他的意思是,说话的人,要知道自己的话会带来什么结果,不是为了说而说,而是为了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去。

可惜的是,世间多的是不负责任的言语——流言、夸口、气话、空话。它们像撒出去的灰尘,看似无害,却会让空气浑浊;而更可叹的是,听的人若不加分辨,就会被这些灰尘呛到,甚至还帮着传下去,让空气更污浊。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听言观行”,意思是听话要看说话人的行事和品德,再决定信几分。

承接这个道理,修行人会更明白——“言者负责”不是说不能犯错,而是说在开口前,就该清楚自己的话是否真实、是否有用、是否会伤人。言语如箭,射出去便收不回,若无准心,可能会射偏;若无善意,可能会伤人更深。而“闻者足戒”不是要怀疑一切,而是要在听到话时,先过一遍心的筛子:这句话有根据吗?它对我有益吗?它是否会引我入恶?听的时候多一分警觉,就少一分被左右。

顿悟的时刻,往往是在自己既做过轻率的说者,也做过轻信的听者之后。我记得有一年,我在一次会上随口批评了一个方案,结果团队因此推翻了整个月的工作。后来我才发现,那个方案并无大问题,我的一句话,是出于当时的情绪,而不是事实。那一刻我感到深深的惭愧——言语可以点燃火,也可以浇灭火,我的火点错了地方。另一方面,我也曾因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对一个同事产生了误解,直到真相出现时,我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多问一句。那一次我才明白,听的时候不戒慎,心很容易被牵着走。

所以,当你真正明白“言者负责,闻者足戒”的深意时,你会发现它是一种双向的修行。作为说者,你学会在说话前先问自己:我说这句话,是为了成就事,还是为了发泄气?它是基于真实,还是基于想象?它会给别人带来力量,还是带来困扰?作为听者,你也学会在听到话时,先不急着全盘接受,而是带着一颗静心去辨别:这是不是事实?这和我的原则是否契合?这句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明理之后,你会发现,真正的交流,是双向的负责。说者的分量,让言语更有力量;听者的分寸,让交流更清明。这样的氛围,才不会被轻率和盲信所污染。修行人把每一次说与听,当作一次自我观照——说时不欺,听时不惑。久而久之,口中出的是信,耳中入的是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论语》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出版社:中华书局,2006年
书中多处谈到“谨言慎行”和“听言观行”的智慧,如“巧言令色,鲜矣仁”,正是“言者负责,闻者足戒”这一思想的源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