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领袖不是靠培养,而是选拔。
2025-08-12
真正能带队的人,是天生挑出来的,不是课堂教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能源源不断地造出领袖来。可现实往往相反——领袖不是被雕刻成型的工艺品,而是先有骨相,再用历练打磨的玉石。培训能提升能力,却无法平添骨子里的胆识与格局。就像种子,你可以精心浇水、施肥,但如果种子本身没有发芽的基因,再好的土壤也长不出参天大树。
我曾认识一位退伍军人,他在部队里只是普通一兵,却在一次突发的暴雪救援中,自发组织队伍开路、分配物资,救下了被困的几十人。事后军官说:“那一刻,不是我任命他去带队,而是他自己站出来了。”这就是选拔的本质——不是看一个人课堂上答得多好,而是看他在无人指令时,能否自然承担责任。真正的领袖,往往是在真实的战场、危局、任务中被看见的。
承着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培养与选拔的区别在于顺序。培养,是先给你角色,再慢慢让你适应;选拔,是先看你本性,再给你舞台。培养容易套用模板,选拔必须洞察人心。一个团队若只依赖培养,不看真实表现,就容易造出一批会背台词、会做样子的“领导者”,遇到真事时却软脚无力。反之,如果从真实情境中去选拔,就能找到那些在压力中眼神不乱、在复杂局面中仍能抓住重点的人。
修行的路上,其实也是选拔。师父不会看你抄经抄得多快、礼佛礼得多恭,而是看你在心烦意乱时能否安住,在受委屈时能否不生怨心,在利益当前时能否不动贪念。这些不是靠课堂讲义教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实际境遇筛出来的。领袖的气质,与修行者的定力,本质上是一种东西——它在你身上原本就有,只是等待时机显现。
顿悟往往是在你看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时候产生的。我曾参加一个跨部门的项目,团队中有个年轻人平时不爱说话,只埋头做事。可在一次重要客户突发问题时,他冷静地排查、果断地分工,几小时内让局面稳定下来。那一刻,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不是被培养成领袖的,而是早已具备领袖的特质,只是平时没到出手的时候。那种自然而然的担当,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灌输的。
领袖的特质,往往在困难、混乱、争议中显露。有人在顺境中侃侃而谈,却在逆境中沉默;有人在平时不显眼,却在大事面前义无反顾。选拔的过程,就是用真实的境遇去照见一个人的真性情。这个过程不靠包装,也不靠自荐,而是靠事实让人心服口服。
明理之后,你会懂得,培训固然重要,它能让潜在的领袖更好地履职,但前提是这个人本来就有“领袖的骨”。一个团队最大的浪费,不是没培训,而是把本不适合领队的人放在了领队的位置。真正的智慧,是先通过各种任务和局面去“试人”,找出那些能自然带动别人、能独立判断、能为团队承担风险的人,然后再投入资源培养。这样选出来的,不只是会说话的人,而是能带着团队渡过风浪的人。
所以,不要幻想所有人都能被培养成领袖,这不是贬低,而是尊重人性的多样。有人适合冲锋,有人适合守后,有人适合掌舵。领袖,是选拔出来的——不是课堂选出来的,而是战场选出来的,不是笔试选出来的,而是现实选出来的。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领袖的诞生》
作者: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书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揭示了领袖的形成过程,强调真实环境中的历练与选拔远比单纯培训更能识别与塑造真正的领导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