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要做到有权的人不能操作,能操作的人不应赋予权力。
2025-08-12
权和手分开,才能让事情长久稳妥地走下去。
世间的大多数混乱,常常出在权力和操作绑在一起。有权的人,一旦能直接伸手去做具体的事,便容易绕过制衡与监督;能做事的人,一旦被赋予了过大的权力,也容易在便利与诱惑中迷失本心。这就像一个人既是赌局的庄家,又是唯一能洗牌发牌的牌手,久而久之,局就不再公平。真正的制度智慧,就是让权与手分离,让能决定的人不能直接执行,让能执行的人不去染指决定。
我曾在一间老作坊里,看见过一个有趣的分工。负责定价的师傅,从不碰收钱的柜台;收钱的伙计,也不能去库房拿货。这样的安排,让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交易,必须两人配合。有人问这样不是麻烦吗?师傅笑着说:“麻烦是为了放心。”这短短一句话,便点出了制度的核心——防的是一时的方便换来长久的风险。
承着这个道理再看社会,许多腐败、舞弊、违规的根源,往往就是权力和操作集中到同一人手里。公司里,财务审批与资金划拨若由同一人负责,账就很容易被做假;团队中,项目决策与执行若不分开,监督就容易失效。制度若不在结构上防范,而只依赖个人的自律,那风险只会被时间放大。修行人常说“防心于未乱,制事于未萌”,意思就是防患于未然,不等事情失控才去补救。
修行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智慧。禅院中,执事师父负责安排任务,但具体执行的是不同的僧人;掌库房的师父,不负责分配用物,而是由监院审批。这种分离,并不是不信任,而是为了让权力的流转不依赖某一个人的私心。修行强调心性,但也深知人心未到彻底澄明之前,总有私欲的影子,因此用制度来护持众人的正行。
顿悟往往是在见证了“权手合一”的代价后到来。我曾亲历过一次团队危机,一个主管既负责审批供应商,也负责下单。起初大家觉得这样效率高,没多久就发现,几乎所有的合同都流向了他熟识的几家公司,价格偏高,质量却一般。等问题被发现时,损失已不可挽回。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明白,制度不是为了束缚能干的人,而是为了防住人性中可能的贪婪与偏差。
相反,当权与手分开,事情反而会更稳。一个朋友在非洲做工程,他们公司规定,项目经理有决定用料的权,但采购必须由另一个部门操作,财务再单独审核。三道关口让流程慢了些,但也让整个公司多年无大问题。朋友说:“慢是为了长久,稳才能走远。”这句话,恰好和修行中“不贪一时快,方得恒久安”的道理相通。
明理之后,你会懂得,这种分权与分工,并不是互相猜忌,而是对共同目标的珍惜。制度的目的,不是防一个人做坏事,而是防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机会做坏事。把权和手分开,等于在道路两旁立起护栏,让车可以自由行驶而不至于翻进深谷。对于修行者,这也是一种心法——让决心与行动之间多一个“观照”的环节,让冲动有机会被智慧拦下,让贪念有机会被定力熄灭。
权若不制,必然膨胀;手若无界,迟早越线。让有权的人不能直接操作,让能操作的人不握大权,这是制度的慈悲,也是人性中自知的清醒。只有如此,权力才能为事所用,而不是为私所耗;人心才能在制度护持中,慢慢归向正直与清明。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第二性原理:权力、治理与制度设计》
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书中探讨了权力与执行的分离在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大量跨领域的真实案例,验证了这一原则在防范腐败和保障长期稳健运行中的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