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战略不能由少数人来决定,不能由少数人来设计未来,也不因少数人的批判而改变方向。
2025-08-12

方向这东西,不能让少数人的眼睛替所有人看路。

有些决定关乎一时的得失,而有些决定关乎很久以后的生死存亡。战略就是后者。它像一条河的走向,一旦定了,就会牵动无数人的舟楫与命运。如果这条河道的设计,只由少数人拍脑袋决定,就算他们再聪明,也免不了视野受限;如果未来的蓝图,握在少数人手里绘制,就算他们心怀好意,也可能带着偏好与盲点;而如果战略的走向轻易因少数人的质疑而偏移,那方向就会像风中的旗,随时被吹得东倒西歪。

我曾去过一个老茶庄,看过他们规划新茶园的场景。不是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请了几十位老茶农、制茶师、销售员一同讨论。有人懂土壤,有人懂天气,有人懂市场。各人说的都不一样,甚至有争执,但最后定下的方向,是结合了多方智慧的折中与共识。老板说:“茶是大家一起种的,路也要大家一起走。”这句话在当时听来平常,可后来我见过许多企业的战略失误,才明白它的分量。

承着这个道理去看,真正稳健的战略,必须从广阔的视角和多元的经验里长出来。少数人可以是决策的推动者,但不能是唯一的塑造者。因为战略不是一次性的决断,它是一个长期的航行,需要各种水手的反馈来修正方向。船长固然重要,但如果航海图只画在船长的脑子里,船员们就只能盲目地划桨;如果航向因为几句批评就改来改去,船也只会在原地打转。

修行的路上,也有同样的智慧。佛门讲“众议”,遇到重要的法务或戒律调整时,会集大众僧众讨论,而不是师父一言定音。哪怕是悟性极高的长老,也会虚心听取初学者的感受,因为修行是群体的道业,不是个人的舞台。方向的决定若只凭一人之见,容易陷入自证循环;而听到一点异议就乱改方向,也是不定之心的表现。修行者知,持方向需定心,纳众意需虚心。

顿悟往往发生在看见“少数人决定未来”的代价时。我曾参与过一个公益项目,最初由几位核心成员闭门制定了三年的计划。他们经验丰富、热情高涨,但对实际执行的困难缺乏足够了解。半年后,项目遇到瓶颈,基层的执行者提出了不少建议,却因为不在“决策圈”而被忽视。直到一年后,项目濒临夭折,才紧急召集所有人重新讨论。那一次我深刻体会到,战略的设计和调整必须让更多视野参与其中,哪怕过程慢一些,也比闭门造车强得多。

而另一边,我也见过被“少数人的批判”左右的团队。他们原本定下的方向很清晰,但在执行中,听到几位资深同行的质疑,就急着调整路线。结果一年换了三套计划,资源和士气消耗殆尽。后来负责人无奈地说:“我们像是在海上不断换舵,从没真正向前。”战略的稳,不是固执,而是在被质疑时能分辨哪些是值得吸收的提醒,哪些只是路边的风声。

明理之后你会懂得,一个好的战略,需要三个支点:广纳之初、定心之中、坚守之后。广纳之初,是让不同层面的人参与设定,让战略有足够的厚度和广度;定心之中,是面对不同声音时能有判断,不因少数人的拍手或摇头而轻易偏离;坚守之后,是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用小调整适应变化,而不是全盘推翻。修行人说“定慧等持”,战略之定与慧,也需平衡如此。

方向一旦握在众手中,力量就会从四面八方汇聚;未来一旦建立在共识上,就不怕风雨摧折。战略,不是少数人的私路,而是众人的大桥;不是临时的即兴曲,而是众声合唱的长歌。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第五项修炼》
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书中强调组织的系统思考与团队学习,指出战略与未来的设计应基于集体智慧,而非少数人的单向决定,与此处理念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