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天才少年”是我们对外宣传,对内没有天才。
2025-08-12

天才的名字听起来光鲜,可真正的成长从来只有踏实与努力。

我们常在外面的宣传口径里听到“天才少年”的故事,那是为鼓舞士气、为引人注目的美丽标签。它像是一盏高高挂起的灯,让人一眼望去,生出羡慕与敬佩。但在内部真正的培养中,却很少有人真把“天才”当作成长的根基,因为真正懂的人都明白,天赋或许是种子,但没有日日耕耘的土壤,它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外面的称号像一阵风,可以一时吹热人心;而里面的修炼,是不见烟火、甚至孤独枯燥的长夜。

修行者看得分明——世间的大成就,很少靠单一的“天才”撑起,更多是由无数细微的积累堆叠出来。那些在光环下的少年,并不是天生拥有别人没有的魔法,而是愿意在别人散场后多坐一小时,愿意把看似简单的事情练到极致。外界看见的是他们领奖的那一刻,内部看见的却是他们跌倒、怀疑、自我反复拷问的漫长过程。于是,懂得育人的人,不会沉迷于“天才”的标签,而会注重培养一个人自我修正、自我打磨的能力。

记得一位长者曾说过:“我们对外说这是天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可能性;我们对内说没有天才,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这话听来有点矛盾,却正好道出了真相。外面的故事需要闪光点,这是人心所向;里面的修行需要脚踏实地,这是成长所需。就像一棵树,枝叶要向上舒展,得先在地下生根;根扎得深,枝叶才敢迎风。

顿悟常在一瞬之间,却是在无数暗处积累的结果。有一次,我见到一个被称为“天才”的少年在训练场上摔倒十几次,膝盖都破了,他没有抬头看围观的人,只是低着头一遍遍调整姿势。有人问他:“你不是天才吗?怎么还会摔成这样?”他笑了笑说:“天才只是别人叫的名字,我每天做的事,就是学会下一次少摔一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一次次修正中积累出来的稳定与笃定。

修行中有个要诀,叫“去名存实”。意思是,去掉名声的执念,留下事情的真实。外面的名声是虚的,内里的磨炼才是实的。一个人若被“天才”的名头绑住,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甚至怕犯错、怕失败,因为他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不完美。可修行者明白,完美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瑕疵中磨出来的光。没有哪块玉不经雕琢便成器,也没有哪个人可以靠一时的天赋走到最后。

当你明白“对内没有天才”这句话的真义,你就会学会在赞美声中保持谦卑,在质疑声中保持清醒。你不会被一时的掌声冲昏头脑,也不会被一时的低谷击垮。你会知道,成长不靠别人给你的光环,而靠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路。外界的“天才”是故事,内心的“无天才”是修行——这两者并不冲突,它们是同一条路的两面,一面给世界看,一面给自己看。

等你走到某一天,你会发现,最宝贵的不是别人怎么称呼你,而是你自己清楚知道,哪一步是靠努力走出来的,哪一步是靠坚持熬过来的。那时,“天才”这个词对你来说不过是个形容,真正支撑你的是你在黑暗里摸索过的方向,是你在跌倒中总结过的方法。外界的掌声有一天会停,但你内里的力量会一直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刻意练习》(原著:Anders Ericsson & Robert Pool,中译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书中用大量真实案例揭示了卓越表现背后的系统训练与持续努力,直接印证了“内里无天才”的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