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要培养未来领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2025-08-12

领袖不是天生的,他是在一次次为别人挺身而出的选择里长成的。

使命感、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三样东西看似沉重,却是未来领袖的脊梁。一个人若只是为了自己走得好、活得舒坦,顶多是个精明的操盘手;只有心中装着他人、装着大局,才能在风浪中立得住、带得动队伍。使命感让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责任感让人不逃避该做的事,自我牺牲精神则是关键时刻愿意把自己的安逸让出去,把风险接过来。这样的品格,不会凭空生成,它是被日常一点一滴地磨出来、养出来的。

许多人以为,培养领袖就是教他们管理技巧、战略眼光,这些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心空空,能力越大,危害可能越大。真正的领袖不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喊口号,而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承担代价。你会发现,那些能被人真心追随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说得好听,而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不敢做、不愿做的事。他们的肩膀能承载重量,因为早就习惯了为别人分担。

修行者看得清楚,使命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认领的。它常常始于一个问题——“如果我不做,谁会做?”当这个问题在心里扎根,你就会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你不再只在意自己眼前的得失,而会去思考全局的长远;你不再只关心自己舒不舒服,而会去想队伍能不能更好地走下去。这份意识一旦觉醒,就像种子遇到了阳光,必然生长,不再回头。

我曾见过一个年轻人,原本只专注于自己的项目,后来在团队里有人突然遇到危机,他主动接下额外的任务,熬了好几夜,直到问题解决。他没有因为这是别人的事就袖手旁观,也没有因为领导没有安排就置之不理。那一刻,我看到他身上有了“领袖”的影子——不是权力,而是担当。他并不觉得这是“牺牲”,只是觉得这是“该做的事”。这种自然的反应,正是领袖品格的底色。

顿悟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刻出现。你可能曾觉得使命感是抽象的、口号式的东西,但当你站在无人愿意去的地方,替别人扛下风险时,你会感受到它的分量。责任感也是如此,它不是在顺境里喊出来的,而是在逆境里被逼出来的。至于自我牺牲精神,它看似失去,实则获得更多——你可能失去的是一时的安逸,却换来了信任与凝聚力,这些是任何奖赏都无法买来的。修行的意义就在这里——你在看似吃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积蓄力量。

要培养这样的品格,不能只靠说,更要靠做。环境里要允许人犯错,让他们在承担后果中学会负责;要给人机会站到关键位置,让他们体验什么叫做“成败在此一举”;要引导他们看到,牺牲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在成全更大的自己——那个包含了团队、事业、甚至社会的自己。当一个人能这样看待牺牲,他就不会被短期得失所困,而是会自觉地去选择对长远有利的事。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培养未来的领袖,实际上是培养他们的格局与心性。技巧可以教,经验可以累积,但使命感、责任感、自我牺牲精神,必须在真实的情境里被唤醒。就像铁要放进炉里烧,才知它能承受多高的温度;人要在考验中行走,才知自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一旦这些品质扎根,他们就会在任何岗位上自然流露,而不是被逼出来的表演。那时,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成为别人愿意追随的人。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领导梯队》(原著:Ram Charan、Stephen Drotter、James Noel,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探讨了各级领导者所需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对培养未来领袖的使命感与自我牺牲精神有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