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从过去以功臣为中心的经验奋斗,逐步转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职业化奋斗。
2025-08-12
人情可以赢一时,规则才能赢长久。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组织靠的是“功臣文化”运转——谁立过功、打过仗、带过团队,就能在关键岗位上握有话语权。这种方式在创业、开荒阶段往往行之有效,因为那时一切都不成形,需要的是敢闯、敢拼、敢担的先锋。但随着组织成长,靠功劳立规矩的模式会渐渐露出弊端:个人影响力盖过制度,经验的惯性阻碍了创新,团队更多围着“谁有功”转,而不是围着“怎么做更好”转。久而久之,组织容易陷入“功臣治家”的格局——稳是稳了,却难以迈向真正的职业化。
职业化奋斗的核心,是让规则而非个人成为运转的基石。规则是一套大家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准绳,它不看你资历几何,不问你过往辉煌,而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判表现与结果。这种转变,并不是抹杀功臣的价值,而是要让价值在规则中沉淀、传承,不至于随着某个人的离开而失效。对一个成熟的组织而言,规则就是江河的河道,功臣的力量是水流——河道清晰,水流才能奔腾向前;河道若不设,水流再大,也可能泛滥成灾。
修行者明白,这种从人到法的转变,本质上是从情绪驱动走向理性驱动,从个人英雄走向集体智慧。人情可贵,但它无法替代稳定的机制;经验珍贵,但它无法直接套用到每一个新问题上。功臣的经验更多是历史的积累,规则的制定则是面向未来的准备。只有当规则成为核心,组织才能确保“今天的好成绩”不会依赖于“昨天的那个人”,才能让新人有机会在公平的舞台上成长。
我曾见过一个公司,在早期完全依赖几个元老撑起来。元老的判断几乎就是制度,大家信服他们的能力,也依赖他们的眼光。然而,当企业规模扩大到几百人后,问题开始显现:新加入的人不清楚标准,只能揣摩“老大”喜好;部门之间配合靠人情,而不是流程;决策效率越来越低,因为要等某几个人拍板。直到有一天,几位元老因为健康或个人原因相继退下,组织像是失去了骨架,一度陷入混乱。后来,新的领导层痛下决心,从岗位职责到考核流程,从决策权限到问责机制,都重建了一遍,按规则行事而不是按人情行事。几年下来,公司不仅恢复了元气,还走得更快。
顿悟往往在“功臣不在”的那一刻出现。人心是会变的,记忆会淡,感情会迁移,唯有规则能留存、能传递。当你意识到个人的光芒再亮,也会有暗下来的那天,你就会懂得,真正的传承不是留下自己,而是留下一个即使没有自己也能运转的体系。对个人来说,接受规则也是一种成长——不再依赖特殊身份来获取优势,而是在规则里证明价值,这样的成绩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有序的规则不仅约束人,也保护人。它让贡献者的成果被公平记录,让后来者在相同的条件下争取机会;它让不同岗位的人各司其职,让决策有据可依,让冲突有处可解。规则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组织共同生活的契约,它能承接功臣的精神,又能避免“人走茶凉”的断裂。
当你从以功臣为中心转向以规则为中心,你就会发现,奋斗不再是零散的个人战,而是有节奏的整体战。功臣文化像火把,能在黑暗中照亮一段路;规则文化像灯塔,能指引船队走很长很长的航程。两者不是敌对,而是前者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把火把的光注入灯塔的灯芯,让它照得更远、更稳。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从优秀到卓越》(原著:Jim Collins,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用大量企业案例阐述了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制度化、职业化管理的过程,真实可查且极具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