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公司的利润不是分给员工就是分给股东,我们宁可多分给作战的员工,让更多的人去做艰苦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
2025-08-12
钱要分给流汗流心的人,才会生出更大的力气与希望。
我曾在山间的茶园里,看见一个场景: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阳光倾洒下来,茶农弯着腰,一片片采下嫩叶,手脚利落,神情专注。茶园的主人说,这里的茶叶特别好,不只是土壤和气候的缘故,更因为他愿意把卖茶赚来的钱多分给采茶的人。别人一斤给五块,他给八块;别人忙着省钱,他忙着给人加钱。他说,采茶的人笑了,茶叶也会更香。
这让我想到,公司的利润最终只有两条路,要么分给股东,要么分给员工。分给股东,看似合理,是资本的回报;分给员工,则像是在根部浇水,让树在下一个季节更繁茂。可惜现实里,太多公司宁愿多回馈股东,却舍不得多给一线作战的人。于是,根渐渐枯了,叶再绿也撑不久。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应当明白,利润不是终点,而是种子;种子要落在能生长的土壤里,那土壤,就是人的心。
在修行中,我们讲“施”,不是只在庙堂里施舍香火钱,而是要把养分给到真正需要它的人。企业也是这样,把利润多分给作战的员工,是一种智慧的“施”,因为艰苦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不是凭口号能完成的,它需要热血、耐心,也需要生活的保障。人若捉襟见肘,再有才也难安心干活;人若心里踏实,便会生出创意与担当。
承着这样的道理去看,一个企业的长久兴旺,从来不是股东账户里的数字决定的,而是那些在一线拼搏的手与心决定的。德国有一家造工具的老厂,百年来几乎不裁人,利润分红优先给工人。厂长说,工具的精度,是工人的手感与心情决定的;他们若日子苦,心里急,手便不稳,工具就会差。这话虽简单,却说透了根本。资本可以催生一时的繁荣,但唯有人的积极与创造,才能让企业长盛。
有一次,我在海边渔村看到一艘船归来,渔获满仓,船主站在码头上,先给船员分鱼分钱,自己最后才拿。有人问他不怕亏吗?他笑,说我不怕亏,我怕没人跟我出海。大海是无情的,风浪一来,靠的不是船主的钱包,而是船员的命和手。企业何尝不是一条船?分配不公,船就散了;分得公道,人人肯拼命划桨。
顿悟是在一次闲谈里来的。一个年轻人跟我说,他在一家初创公司干得特别拼命,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老板有个规矩:利润先给一线的人,哪怕股东暂缓分红。他说,那种感觉像是有人在背后推着你、护着你,你就愿意再咬牙多干一程。原来,人的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是只用数字衡量的,还有信任与价值感。利润多分给作战的人,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承认:你是不可替代的,你的艰苦与创造,值得被看见。
这个道,深在于因果。把果子都给股东,短期内看是回报资本,长期看可能是断了根。把果子多给作战的员工,是让他们心中种下新的种子,他们会用下一个季节的丰收,回报整个企业。这并不是对股东的亏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投资——投资在人的力量里。股东的收益可以延后,但人的信心一旦失了,就难再回来。
明理之后,我觉得,企业的本质是人与人合作去创造价值,而不是钱与钱之间的博弈。利润的分配,不是单纯的账目问题,而是战略的选择,更是道心的体现。修行人讲“水到渠成”,企业若想渠水长流,必须先保证源头不枯。源头是什么?是那些清晨第一个进厂、深夜最后一个关灯的人;是那些在风雪中跑业务、在灯下反复改图的人。利润多分给他们,就是在源头加水,渠才会有奔流不息的可能。
股东也许会问,那我们的回报呢?回报就在长久的兴旺里,在品牌的口碑里,在团队的凝聚力里。一个企业若能让员工觉得,这里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实现自我价值,那些员工便会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守护企业。这样的企业,不怕风雨,不惧竞争。分给作战员工的利润,不是花掉了,而是存进了未来的保险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美】约翰·S·戈登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42845。本书中不仅讲资本,也揭示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与信任的积累,与本文观点相互呼应。
发表评论: